打开应用

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腹水

陈医师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乙肝后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主诉 病史

 患者,男,50岁,因“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余年,腹胀、脚肿10天”入院。患者10余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长期未监测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及肝功能。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腹胀、脚肿,无恶心、呕吐,无尿黄、身目黄染,无黑便、呕血、牙龈出血等;当地医院就诊,腹部CT示肝硬化,为接受任何治疗,转来我院就诊。起病以来,精神、睡眠一般,食欲差,小便较前减少,大便正常,近期体重略有增加。患者无长期饮酒史,家里母亲有乙肝,余无特殊异常。

查体 辅查

查体: 神志清,精神可,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无瘀点、瘀斑、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稍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cm,质软,边缘锐利,无触痛;Murphy征(-);肝肾区无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4.38×10^9/L,N:64.9%, RBC3.64×10^12/L, Hb100g/L, PLT87×10^9/L; 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 生化: ALT 83U/L AST 65U/L r-GT 75U/L ALP 76U/L TP 66.9g/L Alb 30.7g/L TBil 23.5 umol/l; 凝血: PT 15.3s ,PTA 73% ,APTT 56.7s; HBV-DNA:5.75E+5。 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AV-IgM(-),HCV-Ab(-),抗HEV(-); 铜蓝蛋白、G6PD活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无明显异常; 腹部超声: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腹水;

诊断 处理

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 治疗:给予呋塞米、螺内酯利尿消肿,给予补充白蛋白对症治疗;给予天兴、天晴甘美护肝、降酶;给予奥美拉唑护胃;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患者腹胀、脚肿等症状逐渐好转,经治疗14天好转出院。

随访 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所致。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肝硬化在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其特征为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当肝功能不足以代偿时则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本例患者由于长期未进行肝功能检测,直到出现失代偿才就诊,错过了好的治疗时机,目前主要为对症治疗,给予补充白蛋白、利尿剂等利尿消肿,给予恩替卡韦等抗病毒治疗,因肝硬化患者有终生抗病毒指征,嘱其不可随便自行停药,应定期随访,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癌变等并发症。

发布于 17-12-27 21:01

3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