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先天性肝纤维化一例

陈医师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肝纤维化

主诉 病史

患者,女性,15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10月,乏力、头晕、发热4周”入院。 现病史:10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萎靡,乏力,纳差,尿黄,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给予中药10剂,效果不佳,转儿童医院,化验甲、乙、丙、丁、戊、庚肝均阴性,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B超提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行肝穿病理学示“药物性肝损伤、重叠肝内胆管阻塞性改变”。给予优思弗、益肝灵、川芎嗪、谷拉定治疗1月,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优思弗、益肝灵治疗,病情尚稳定。4月前在当地医院复查B超“肝轻度肿大、肝脏弥漫性病变,脾稍大,胆囊肿大,胆囊内少许胆泥,胆总管不宽”,肝功示转氨酶升高,继服优思弗。 4周前患者无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伴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口服消炎药(具体不详)3天,体温下降至正常,却出现黑便,每天一次,量约400克;伴心悸,在院外行止血、保肝、对症治疗一周消失。4天前查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遂来我院就诊。 发病以来,偶有牙龈出血,无鼻衄,皮肤搔痒及白陶土样大便。体重无明显变化。2年前曾行牙齿校正术,无其他病史。 祖母因肝硬化病故。

查体 辅查

查体:T 36.9℃, BP 100/70mmHg, 贫血貌,颜面及四肢末梢苍白,无黄染,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肝肋下4cm,剑下7cm,质硬,光滑。脾未及,murphys征(-),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6.8×10[9]/L,RBC 2.22×10[12]/L,Hb61g/L,PLT 276×10[9],)网织红:0.065;尿常规:比重 1.015,余(-)。 大便常规正常。  肝功能:ALT 56.5IU/L,AST 74.5IU/L,TBIL 0.55mg/dl,DBIL 0.27mg/dl,ALB 34.7g/L,ALP 520.3IU/L,  HBVM :(-) ;抗HAVIgG(+),IgM(-); 抗HCVIgG(-),IgM(-); AFP 3.57ng/ml.  B超结果:肝硬化、脾大;胆囊肿大、胆囊炎;肝外胆管增宽;腹水(少量);左侧胸腔积液(微量)

特种蛋白:免疫球蛋白G 15.9g/l, 免疫球蛋白A 6.15g/l, 免疫球蛋白M 2.91g/l,补体C3 1.29g/l,C4 0.22g/l,类风湿因子20IU/ML,C反应蛋白 2.60mg/l, a1-酸性糖蛋白 0.83g/l,a2-巨球蛋白 2.7g/l,转铁蛋白 2.73g/l,铜兰蛋白 0.58g/l,A1-抗胰蛋白酶 2.68g/l, 自身抗体:

CT报告:肝脏形态及密度改变,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结合病史不除外血色素沉着症,请结合临床,脾大,胆囊肿大,胆囊炎

肝组织活检病理提示:汇管区纤维化明显;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增宽,符合淤血改变;部分中央静脉未见内皮细胞,有出血;肝内胆管损伤,有闭塞、缺失和反应性增生。而小叶内肝细胞除水肿外,无明显炎症坏死。

诊断 处理

诊断:1、肝硬化失代偿期;2、先天性肝纤维化?;3、慢性胆囊炎;4、左侧胸腔积液;5、贫血;6治疗:予阿拓莫兰、螺内酯、叶酸、维生素B12等保肝、利尿、对症治疗,并请外科会诊,考虑动静脉瘘、布-卡征后给予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1℃。经化验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符合继发感染,予头孢他定2.0g.q12h,治疗三天后于6日体温下降。目前病情平稳,无特殊不适。 对于本例患者病情总结如下: (1)患者为少年女性,15岁。 (2)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诉入院,临床发现以门静脉高压和胆管损害为特征。 (3)肝脾肿大明显但脾功能亢进不明显。 (4)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动脉-门静脉瘘,肝中、肝右静脉狭窄。肝内外胆管扩张。 (5)介入治疗不理想,发现动静脉瘘为多发。 (6)肝组织活检病理提示:汇管区纤维化明显;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增宽,符合淤血改变;部分中央静脉未见内皮细胞,有出血;肝内胆管损伤,有闭塞、缺失和反应性增生。而小叶内肝细胞除水肿外,无明显炎症坏死。 (7)病毒学指标全阴,除外病毒性肝炎。 (8)自身抗体未达到阳性标准,年龄太小,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 (9)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病理片未见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除外寄生虫病。 (10)血清铁、铜、转铁蛋白、铜兰蛋白及病理报告可除外血色病和肝豆状核变性。    综合以上特点,患者很可能系先天性肝纤维化。

随访 讨论

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肝脾肿大、肝内胆管多发性扩张而肝功能正常。 ——该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脏明显增大而硬,表面有多数交叉走行的纤维带。组织学检查见肝汇管区内门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汇管区面积增宽,形成一条纤维带,门静脉分支减少、闭塞或狭窄;肝内胆管扩张和增生,扩大的胆管上皮覆以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肝细胞及肝小叶结构正常,无肝细胭坏死及再生现象、与小儿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不同。此病常伴有肾脏病变。 ——临床症状及诊断 发病年龄依门静脉高压程度及有无合并肾脏病变而不同,从新生儿到成人均可发病。岛筒赫郎等报告在39例中28例为10岁以下小儿,性别差异不明显。 临床症状:多以肝脾大、呕血、便血而就诊。在乳儿期有时只有肝大,3 -4岁后逐渐出现呕血、便血、脾大等门静脉高压征象。少数患儿合并胆道感染、尿路感染,而有发热、黄疽、腹痛及尿毒症。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是该病最大特点,这是与小儿肝硬化鉴别的重要指标之 门静脉造影:本病约70%有门静脉高压,故门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特征为肝前门静脉无狭窄及闭塞,肝内门静脉分支减少、狭窄、受压。B型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多发性扩张、肝脾大。 除临床症状外,肝脏组织学特征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但肝穿刺活检阳性率不高,术中取材切片阳性率高。 ——治疗与预后 先天性肝纤维化尚无根治方法。关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临床已出现肝脾大,反复呕血、便血,间歇发热,合并胆道感染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按门静脉高压症行 分流术或断流术。以脾切除、食管责门胃底断流术效果好。如门静脉高压手术成功,则预后良好。门静脉高压解除后,决定预后的因素有二:①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炎,败血症;②合并肾脏病变者可能引起肾盂肾炎、肾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

发布于 17-07-17 16:50

6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