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0岁。 因“发现子宫内膜病变2周”入院。 既往史:患者2周前体检发现子宫内膜病变,无阴道流血,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急,无便秘腹泻,建议其随访。患者已绝经4年,绝经后无异常阴道流血,未服用性激素类替代药物。两月前外院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后位,肌层内见数个低回声区,最大位于宫底部肌层,大小14*12*14mm,宫腔分离 3 mm,单层内膜厚1.5mm,宫腔内似见等回声区,大小4*2*6mm,内未见血流信号,宫颈长 20mm”。
查体:神清,心肺无殊,腹软无压痛,外阴已婚式,阴道畅,无积血流液,宫颈光,子宫后位,宫体常大,双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妇科超声: 子宫后位,长径 32mm,厚径 23mm,宽径 38mm,轮廓清晰,肌层内见数个低回声区,最大位于宫底部肌层,大小14*12*14mm,CDFI:周边见血流信号,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宫腔分离 3 mm,单层内膜厚1.5mm,宫腔内似见等回声区,大小4*2*6mm,内未见血流信号,宫颈长 20mm。 双侧卵巢形态大小如常,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提示: 子宫占位,多发肌瘤可能 宫腔积液,宫腔占位不除外 双卵巢未见明显异常
术中所见: 阴道:通畅。 宫颈:萎缩,颈管粘连,宫颈内口:紧。扩张9号。 宫体:位置:前位,宫腔深:5cm。宫腔内多处粘连束带,内膜:厚,前壁下段息肉样突起直径约1cm,质软,血管分布正常。 输卵管开口:双侧粘连封闭。 病理诊断: (宫颈):粘液。 (宫腔):子宫内膜息肉。 临床最终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宫腔粘连,高血压
内膜息肉是一种突出生长于子宫内膜表面,由内膜腺体和基质包裹血管而成的增生性炎症赘生物,总发病率在 10%~15% 左右。 据报道,44.4% 的育龄期女性和 36.1% 的绝经后女性是无症状的,但 1.7% 的绝经前女性和 5.42% 的绝经期女性有恶性变的风险。 那么内膜息肉的相关风险因素和自然转归过程如何? 内膜息肉的恶变率? 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