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岁。因右侧腹部明显增大12d入院。12d前家长发现患儿右侧腹部明显增大,不伴恶心、呕吐、腹泻。
査体:腹部膨隆,右侧腹部肋下10cm、剑突下6cm可触及肿物,质稍硬,边界不清,有触压痛,无反跳痛。腹部B超检查示:右侧腹部实性占位。腹部CT检查示:上腹部偏右侧见巨大+规则软组织肿物,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片状钙化,病变大小11.4cm*8.6cm*15.3cm,病变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见图1。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见斑片状坏死区;肿物与右肾分界不清,右侧肾上腺显示不清,下腔静脉被包埋,无对比剂充盈,右肾动脉受侵、变窄;肝右叶、右肾、胰腺、胃腔及周围肠管受压、移位,部分肠管扩张、积气。CT诊断:右肾肾母细胞瘤。经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上腹巨大肿物来源于后腹膜,将整个肝脏向前顶起,胃、十二指肠、升结肠、右半横结肠、右半小肠向左侧推移,右肾部分受压,可触及右肾下极,右肾血管及下腔静脉包裹于肿物中无法分离。肠系膜上动静脉向上推移,未见明显受侵。肿物表面欠光滑,肝脏下缘呈结节状改变。由于肿物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不能完全切除,故取部分组织行活检。光镜下见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间质中可见小圆形瘤细胞,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呈巢状或梁索状排列,见图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FAP、NF、S-100、LCA、Des、Vim、CK及CD99均(-),NSE(+++),Ki-67(+)10%,CD56(++)。
病理诊断: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lumor,DSRCT)。由于肿瘤巨大,无法手术切除,患儿家长要求出院,后失访。
讨论: 1病理特征 DSRCT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最早由Gemld等于1989年报道,并于1991年正式命名。目前其组织起源仍不清楚,现主要有两种假说:①DSRCT多累及浆膜表面,尤其是腹膜,故被认为起源于中胚叶母细胞;②由于胎儿期间皮细胞和一些间皮瘤患者间皮细胞可表达NES、S-100、DeS、CK、Vim、Syn等,与本病有相似的免疫表型,故认为此病属于间皮母细胞瘤。DRSCT病理形态的特征性改变为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巢团和梁索状结构,并嵌在丰富的纤维间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特点,同时表达上皮性、神经源性和肌性标记物,多数瘤细胞CK、EMA、NSE、Vim和Desmin阳性。本例组织细胞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符合DRSCT。 2临床特点DSRCT好发于腹腔、盆腔,多起源于腹膜及浆膜,尤其是腹膜。腹腔内单个或多个软组织肿块,与周围器官尤明显起源关系,是DSRCT特有的征象。Pick-hardt等认为多数肿块成分叶状是DSRCT另一个较为特有的表现,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病CT检查可见腹、盆腔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缘多个分叶,常累及腹、盆腔脏器浆膜及腹膜,与周围器官关系密切,但来源不清,常见大小不一的出血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本例CT检查见右侧腹腔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缘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难以分辨,符合DRSCT以上临床特点。DRSCT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肿块、腹水及肠梗阻,可伴发热、贫血、消瘦等恶病质表现,亦可累及泌尿生殖系,出现尿频、尿路梗阻积水等。本病易引起局部浸润、广泛腹膜播散、淋巴结转移及多脏器转移,本例即右肾上极、肝脏右后叶受侵,下腔静脉被包埋。 3误诊原因分析影像学表现多无明确特征性是DSRCT误诊的主要原因,且本例病灶占据腹盆腔,右肾受侵,与肾上极无明显分界,肿物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定位较困难,故误诊为原发于肾脏的病变。 4避免误诊措施对小儿尤其是男性小儿腹部肿物,具备以下特征时应警惕DSRCT:①腹腔、盆腔X明确组织起源的肿块,病灶较大出现坏死时呈多房改变,正常组织与坏死组织分界清楚,可有钙化;②肿瘤实质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③病变发展快,易局部浸润,发生淋巴结及多脏器转移;肿瘤易种植转移,出现腹水及泌尿系梗阻征象。对高度怀疑DSRCT者应及时手术切除并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助诊。 5治疗和预后DSRCT进展性和侵袭性强,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超过15%,目前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及辅助放化疗进行治疗。但多数DSRCT发现时肿瘤已难以彻底切除,民放化疗效果不理想。本例肿瘤巨大,无法完整切除,后失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