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爆发性紫癜并皮肤坏死一例

刘医师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主诉 病史

患儿,男,8个月23d,因发热1d,呕吐、纳差半天,颜面、四肢出血性皮疹伴水肿3h于2013年3月7日收入贵定县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示PLT 36×10^9/L,予喜炎平、头孢哌酮舒巴坦、地塞米松治疗后无好转,即由当地医院120转入本院。入院查PLT 37×10^9/L,APTT 88.2s,PT 27.9s,TT 26.3s。CRP 16.23mg/dl。患儿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居住环境好,按时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体格及智力与同龄儿相同。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T 38.5℃,P 204次/min,R 45次/min,BP 60/30mm Hg(1mm Hg=0.133kPa),体重10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不清,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末端皮肤青紫、肿胀,双侧面颊及双下肢膝关节以下可见4cm×4cm大小瘀斑,鼻部皮肤瘀青,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前囟1cm×1cm,张力不高,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正常,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非凹陷性水肿明显,以肢端为甚。入院复查血常规:红细胞(RBC)3.39×10^12/L,血红蛋白(Hb)81g/L。白细胞(WBC)12.3×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N)0.717,淋巴细胞(L)0.188;血小板(PLT)37×10^9/L,肝功能:ALT 57.9U/L,AST 93U/L,TBIL 16.6μmol/L,DBIL 10.3μmol/L,IBIL 6.3μmol/L,TB 37g/L,ALB 18.7g/L,GLO 18.3g/L,ALP 194.2U/L,GGT 6.3U/L。肾功能:BUN 7.1mmol/L,Cr 59.8μmol/L,GLU 11.34mmol/L,UA 521.7μmol/L。凝血功能:PT 43.7s,INR 4.6,APTT 97.1s,FIB 0.7g/L,TT 36.3s。电解质:Na+ 130.9mmol/L,K+ 3.66mmol/L,Cl- 91.6mmol/L,Ca2+ 2.33mmol/L,Mg2+ 0.84mmol/L,CO2CP 12.9mmol/L,AG 26.4mmol/L。尿常规:潜血(+++)>200 Cell/UI。

诊断 处理

入院后给予扩容、输滤白红细胞、血浆、小剂量肝素、维生素C、IVIG、甲拨尼龙琥珀酸钠、抗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2天,患儿肢端及颜面皮肤呈紫黑色坏死,病情无好转迹象。家属主动放弃治疗,签字出院。

随访 讨论

讨论:爆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名坏疽性紫癜,它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临床上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包括全身大面积对称分布紫癜、紫癜中心见坏死、肢端坏死。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本病病因不明,目前大多认为与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食物过敏等有关。其发病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感染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进而出现肾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降低、四肢皮肤对称性坏死性紫癜、对称性肢端坏死、多器官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 目前,该病无特殊治疗,常规的治疗包括:(1)抗感染治疗,该病主要病因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早期使用抗生素对该病很有必要。(2)IVIG对抑制机体的超敏反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3)激素治疗,其具有抗炎、抗过敏、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常规使用甲拨尼龙琥珀酸钠。(4)抗凝可使用小剂量肝素。(5)对症治疗,如新鲜冰冻血浆及凝血因子,并针对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发布于 17-01-12 12:04

10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