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中药特色治疗背疽一例

联友医师   

主诉 病史

郝某,女,50岁,患者因“背部肿痛7天”于2011年10月8日就诊。患者1周前因照顾其重病住院的母亲,后背部出现一个大小约6cm*7cm的肿物,表面光滑,红肿热痛,未经治疗。 既往身体健康,无糖尿病病史。

查体 辅查

查体:背部有一个大小约为9cm*9cm肿物,表面光滑,焮热红肿疼痛,触之较硬,按之不应手。患者无发热,饮食正常,睡眠欠佳,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诊断 处理

诊断:背疽。中医辨证:火毒瘀滞证。 治以:软坚通络,行气活血。处方:浙贝母15g,半夏10g,皂角刺15g,乳香15g,没药15g,穿山甲15g,天花粉15g,当归15g,白芷15g,柴胡15g,郁金15g,黄芩15g,茯苓15g,7剂,日1剂,水煎300ml,每日二次饭后分服。外用全蝎膏、紫金锭、金黄散以1:3:3的比例加蜂蜜适量调敷于患处,隔日1换。嘱患者调理情志,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食辛辣腥发之物,忌烟酒。睡眠时取适当体位,以免患部受压。2011年10月15日复诊,肿块部表面出现多个脓头,状如莲蓬,红肿感减轻,触之疼痛,有明显波动感。舌红,苔白腻,脉数。症属脓毒已成而不得外泄,治宜排脓托毒,口服蜈蚣托毒丸和小金丹胶囊。并于局麻下肿块上下各自切开1长约1cm切口,有血性分泌物流出,生理盐水清创后,用全蝎膏纱条引流,外敷中药同前,一日一换,口服中药改用蜈蚣托毒丸和小金丹。次日,患者自述疼痛减轻,肿热渐缩小,脓液粘稠,引流尚通畅,换药时清除脓栓及腐肉。继续用全蝎膏纱条引流,一日一换。2011年10月25日复诊,创面脓液基本消失,肿消痛减,疮口肉芽新鲜。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停口服药,单纯用全蝎膏外敷。2012年11月5日复诊,疮口愈合,自觉症状消失。2011年12月随访时未见异常。

随访 讨论

讨论:本例主要以纯中药内服和外用治疗背疽。笔者根据背疽的病因病机及患者所表现的基本症状和舌脉特点进行辨证论治。确诊为背疽义毒瘀滞证。患者首诊时自述因其母亲重病住院,情志不畅,导致体内气郁化火,火毒壅滞,邪热内盛,凝聚肌表以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而成。故治以软坚通络,行气活血。方用浙贝母、皂角刺、穿山甲通行经络,透脓溃坚;乳香、没药、当归、半夏燥湿行气,活血通络消肿;白芷通滞散结,燥湿排脓;天花粉、黄芩清热泻火解毒,消痈排脓;当归、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柴胡、郁金热疏肝理气。外用全蝎膏、紫金锭、金黄散,其中全蝎膏主要成分有全蝎、蜈蚣、冰片,可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金黄散主要成分有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紫金锭主要成分有麝香、朱砂、雄黄、千金霜等,有辟秽解毒,化痰开窍,消肿止痛功效。三药合用共奏散结通络,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内服外用7日后脓已成,出现多个脓头,已有波动感时,在适当的位置切开两个小口,使之脓毒有出路,以防毒邪流窜。并在每次换药时清理疮面,取出脓栓,分别插入全蝎膏纱条引流。给予口服中药蜈蚣托毒丸和小金丹,其中蜈蚣托毒丸的主要成分有大黄、甲珠,赤芍、蜈蚣、连翘等,有清热泻火,内托瘀毒之效。小金丹主要成分有白胶香、五灵脂、地龙、乳香等,有回阳止痛,祛痰化湿之效。二药合用泻火托毒,化湿止痛。外用药同前,收口时外用药运用物理压强的原理,局部垫棉法加压包扎,使疮口痊愈后瘢痕小或者不留瘢痕。治疗3周后疮面脓液基本消失,此时应以生肌长肉为主可单纯外敷全蝎膏。治疗4周后,患者疮面愈合,自觉症状消失,病情痊愈。

发布于 16-12-05 00:13

15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