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30d。出生后第二天,即发现患儿排尿时,包皮前端膨胀,包皮前端时有红色肿物凸出(图1),引起尿流不畅,患儿哭闹。检查身体:阴茎外观正常,包皮完整,阴茎呈伸直位,双睾丸于阴囊内对称,可触及。包皮口狭窄,阴茎头及尿道口部分显露,可在包皮口至阴茎头处触及一肿物,将其挤出包皮口见2.0cm*0.5cm红色肿物,根部纤细,与尿道紧密相连。
入院后,行泌尿系超声检查,双肾、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见膀胱充盈良好,后尿道无扩张,无膀胱输尿管反流。麻醉下,牵拉肿物,根部骤然变细,直径2mm,止于距尿道口1.0cm截石位6点处,结扎根部并切除肿物,留置导尿1周,拔管后,排尿正常,无尿道狭窄。病理(图2)证实为:鱗状上皮,提示炎性尿道息肉。
炎性尿道息肉
讨论:Downs最早报道(后)尿道息肉,男性尿道息肉非常罕见,而前尿道息肉更加罕见。国内尚未见报道。该病男孩多于女孩,多有排尿不畅、遗尿、尿淋漓、终末血尿、肉眼血尿、尿路感染等症状。其病因仍有争议,据推测可能与先天发育、传染、不良刺激、感染、外伤甚至梗阻有关。后尿道息肉是Muller’s结节退化不完全产生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前列腺发育过程中腺体组织内陷失败造成的,而前尿道息肉的根部多发自球部尿道背侧12点处,可以伴有重复尿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而本例患儿的根部发自6点处,无重复尿道,VCUG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这种息肉多为良性肿物,年幼儿童可表现错构瘤性息肉,多为腺体、囊性、肌肉和神经血管组织组成,并非真正的肿瘤,组织学上,由移行性和鳞状上皮覆盖;而7~8岁年长儿多为先天性纤维上皮息肉。本病例病理证实为:鳞状上皮,提示尿道息肉。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是主要的诊断措施,超声检査可以除外泌尿系统其他先天疾病,经尿道切除可以治愈,而且如果切除彻底,不会复发。本例患儿术后随访半年,排尿通畅,泌尿系超声检查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