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子宫内膜息肉一例

陈医师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子宫内膜息肉

主诉 病史

患者女,62岁。因“ 发现子宫内膜病变7天,要求手术治疗”入院。 现病史: 该患既往月经规律,15岁(5-6)天/(28-30)天,量正常,呈暗红色,痛经(-),血块(+)。52岁绝经。2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胀痛,呈持续性,伴腰骶部疼痛,尚可忍受。7天前患者就诊于我院行妇科彩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遂建议行宫腔镜下检查。1天前患者于我院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建议住院继续治疗。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子宫内膜息肉”收入院。患者病程中偶有头晕、头痛、乏力,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饮食、睡眠佳,大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 34年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行绝育术,术后恢复可。

查体 辅查

专科情况: 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阴道粘膜皱襞滑润,伸展可,可见少量白色分泌物,无明显异味。宫颈萎缩,表面尚光滑。子宫前位,活动尚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我院妇科彩超回报(2016-04-18):子宫前位,略小,宫腔线清,内膜1.5cm,回声不均,宫壁回声均匀。双卵巢未显示。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包块。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超声印象诊断:子宫略小,内膜回声不均,息肉?请结合临床。我院宫腔镜检查报告单(2016-04-25):镜下所见:宫颈:萎缩。宫颈管:未见明显异常。宫内膜:颜色:粉红,厚度:薄。出血:无。碎片:无。黏液:无。息肉样增生:无。息肉:有。进镜见:宫腔内可见一大小约1.5*1.0cm,长约3.5-4cm的似息肉样组织,表面局部呈囊泡样改变,质软,色白,蒂位于宫腔后壁。内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

诊断 处理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详细说明病情及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表示保留子宫,要求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实施手术名称: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宫颈萎缩,表面尚光滑。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中部,子宫探针确定子宫屈度和深度。子宫前位,宫深7.0cm。用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至12号。置镜见:子宫内膜略厚,色粉红,于子宫宫腔内可见一大小约4*2cm的息肉样组织,紫黑色,表面可见坏死,蒂位于宫底部。遂按原计划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回报(578758):子宫内膜息肉,增生型宫内膜,(宫颈内膜)慢性炎。

随访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EMP)在妇女生育期及更年期前后的发病率较高,是引起不明原因异常子宫出血及宫腔占位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周期不规律、腹痛等症状,也常导致不孕的发生。EMP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临床分型可为增生型息肉、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等4种。EMP镜下诊断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伴有间质纤维组织增加。传统的诊断方法如:B超检查、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都有其不足之处、漏诊率很高,且刮宫不能完全刮出息肉组织造成正常子宫内膜的损伤。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开展,EMP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被认为是治疗官腔内良性病变的理想手术方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领域。

发布于 16-09-30 09:30

4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