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40岁。2004年12月9日初诊有荨麻疹病史七年余,遇冷易发,发则周身皮肤起白色风团,瘙痒.服抗过敏西药量渐加大而效愈差。常感手足冰冷,冬季尤甚.咽喉干燥不舒,不欲饮水.二便正常。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细。 证属表虚卫弱,风寒外客。治拟调和营卫,祛风散寒。 处方:炙桂枝10g,炒白芍10g,生黄芪15g,防风10g,生白术10g,炙甘草3g,苏叶10g,党参10g,苍耳草15g,制首乌10g,当归10g,白芷10g,白残花5g,挂金灯5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常法煎服。 二诊:2004年12月16日。虽然气温下降.但风疹未发。下颌部小片瘙痒.怕冷不恶风,咽部仍然干燥不舒,无痰,不咳,腰酸,胃中不和。噫气时作。舌质红、苔薄,脉细。原方去挂金灯、生姜、大枣,加法半夏10g、肿节风15g、南沙参12g、桔梗4g,7剂。 三诊:2004年12月27日。近日天气寒冷.风疹又有反复。受凉吹风加剧。畏风。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 处方:炙桂枝10g,炒白芍10g,白防风10g,炒荆芥10g,苍耳草15g,苏叶10g,藿香10g,法半夏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3g。7剂。 四诊:2005年1月3日。晨起有燥热感.临晚怕冷.风疹基本未发,咽干。口干,尿黄。舌质偏红、苔中部白厚腻。脉细滑。12月27日方去当归,加制首乌10g、南北沙参(各)10g,21剂。五诊:2005年1月24日。风疹未发.偶见皮肤痒感。经行先期1周,血量不多,头时晕。寐差。舌质暗红、苔黄薄腻,脉细。12月27日方去苏叶、荆芥,加制首乌10g、潼白蒺藜(各)10g、枸杞子10g,14剂.以善其后。 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中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因此,虚外袭.郁于皮肤之间,致使营卫虚外袭.郁于皮肤之间,致使营卫不和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变机理之一。治疗此类证候类型的荨麻疹当以补气固卫.调和营卫.祛风止痒,标本同治之法。本案王某,荨麻疹每因寒冷而诱发.平素手足冰冷.脉细,为禀赋薄弱,气虚卫外不固之证。咽喉干燥不舒、舌质红.则提示风寒之邪屡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有郁而化热、耗损营血之象。因此.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为主方加减化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桂枝汤出自医圣张仲景.具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功效,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全方药虽仅5味,但组合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