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7h岁,因”多饮、多尿12年 ,双眼视物模糊,四肢麻木8年,加重伴乏力、双下肢浮肿10天”入院。糖尿病12年,无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服用中药降糖,血糖控制差。
入院查:血压 160/80mmHg,体重55kg,BMI 20.5kg/m2,消瘦明显,尿微量白蛋白54.25μg/mL(0.82-16.81),血浆白蛋白34g/L,空腹血糖18mmol/L,尿糖4+,HbA1c 7.8%,空腹C肽0.51ng/ml,TC 6.81mmol/L,TG 3.80mmol/L,HDL-C 1.06mmol/L,LDL-C 4.21mmol/L,BUN 15.43mmol/L,血β2微球蛋白2.9ng/L(1.3-1.98),尿β2微球蛋白3.24ng/L(0.02-0.16)。
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3期,高血压2级极高危,低蛋白血症。给予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三短一长”强化治疗方案,联合阿卡波糖,但出现晚餐前血糖较午餐后高的现象。
1.临床上如何解释黄昏现象,该如何调整该患者治疗方案? 2.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泵的病人(如ICU昏迷,鼻饲流食每日5餐),该如何设置基础量及餐前量?如何监测血糖? 3.重病人需要静脉输葡萄糖或氨基酸、脂肪乳时,已经按每2-4g糖+1u胰岛素对抗,但每次输入后血糖会明显增高,这种情况该怎样调整胰岛素方案? 患者年龄不大,但已合并多种并发症,存在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HbA1c 7.8%,空腹血糖18mmol/L,糖化与点血糖不匹配,在确保检测正确的情况下应考虑是否存在夜间低血糖,最好能做全天动态血糖监测,如果做不了,可选择多点血糖监测,全天7-8次,如空腹、三餐前后及凌晨。患者BUN、Cr、尿蛋白都很高,说明肾功能损害已进入到Ⅳ期,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到尿毒症阶段。治疗方面,由于患者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首先应该用胰岛素控制好血糖,并降压、调脂,以避免心血管事件出现。建议做颈动脉超声,下肢ABI,若颈动脉超声显示壁层比较厚,ABI比较低,说明心血管有问题。 1.患者晚餐前血糖比午餐后血糖高,并不叫黄昏现象。而是由于患者的基础血糖没有控制好,加上门冬胰岛素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作用时间较短,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但对下一餐前的血糖控制有所欠缺。可以考虑换成人胰岛素或者门冬胰岛素30或50每天2次。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个现象为:①somogyi现象:由于胰岛素用量过多,出现夜间低血糖,反跳性造成次日清晨空腹血糖过高。表现为空腹血糖很高,糖化血红蛋白不高,此时应减少胰岛素用量。②Dawn现象,即黎明现象:夜间升糖激素作用较多,胰岛素作用比较弱,造成早上凌晨4-5点时血糖开始慢慢升高,此时应增加胰岛素用量。患者血糖控制不好有几个原因:①主要是胰岛素剂量调整应保证空腹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②如果出现某一点血糖高,某一点血糖低,应采用少吃多餐的饮食,同时增加口服药,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并建议在血糖高的时间段进行运动。③并发症较多,病程比较长,器官功能损伤较重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放宽,尽量接近正常水平即可。 2.如果鼻饲规律,可以每隔一天监测血糖,测7-8次。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胰岛素泵的使用原则是基础用量较大,餐前量可以较小。血糖控制应该放宽,空腹血糖可<10 mmol/L,餐后血糖<15 mmol/L,一定不能出现低血糖。 3.总原则为每2-4g糖+1u胰岛素,但由于每个人胰岛素抵抗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按总原则进行,应个体化调整。①比较胖的患者,可以1-1.5g糖+1u胰岛素;偏瘦的患者,可以4-6g糖+1u胰岛素。②如果基础血糖比较高,胰岛素浓度就应该较大。③如果年龄偏大,胰岛素浓度应放宽,使血糖水平高一点。④如果监测比较频繁,胰岛素浓度可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