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16岁。因“反复排柏油样便1年,再发4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黑色柏油样便,具体量不详,约3-4次,伴头晕,无腹痛、腹胀等不适,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自诉行胃镜检查无异常,予以对症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症状好转出院。4天前患者再次出现排黑色柏油样便,共2次,每次量约200ml,无头晕、头痛,于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为27g/L,予以禁食、抑酸、输血、补液等治疗后,黑便症状有所好转,输血后出现腹泻,大便5-6次/天,为少量黄色烂便,腹泻前有脐周腹痛,排便后缓解,无腹胀等不适,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状态一般,睡眠可,小便基本正常,近期无明显消瘦。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体温:37.1℃(X),血压:113/65mmHg,神清,精神状态可,重度贫血貌,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啰音,心率:78次/分,律齐,未及杂音,全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肝浊音界存在,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为5次/分,双下肢不肿。 入院查肝功:转氨酶正常,白蛋白 46.000(g/L),总胆红素 39.200(umol/L);血常规:血小板计数 204.000(10E9/L),红细胞计数 3.000(10E12/L),中性粒细胞计数 3.040(10E9/L),白细胞计数 5.080(10E9/L),血红蛋白浓度 53.000(g/L),中性粒细胞比例 0.598;胰腺炎两项、尿酸、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尿常规、大便常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肿瘤四项正常; 腹部B超:肝光点增粗,请结合临床,注意肝损害情况,胆囊未见明显结石,脾胰不大,未见占位,双肾未见结石及积水,膀胱未见明显结石,前列腺不大。 胃镜:1.贫血胃粘膜像 2.十二指肠球炎 3.胃内食物潴留。 结肠镜:结肠镜检查大致正常 2.内痔; 胶囊内镜提示:小肠回末片状糜烂灶,肿大淋巴结,余未见异常。
入院后考虑诊断:消化道出血查因:先天性胃肠血管畸形可能,予抑酸、护胃、输血、营养支持、调节肠道菌群及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入院后第3日再次出现解大量暗红色血便,查Hb进行性下降,考虑再发活动性出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遂予在局麻下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肠系膜上动脉小肠支药物灌注、栓塞术。术中造影示:肠系膜上动脉5组小肠支远端血管网增粗、聚集,有少许造影剂外漏征象,静脉期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显影正常。术中诊断:小肠动-静脉畸形。因血管迂曲明显,以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出血动脉,共灌注血凝酶2单位,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血管床,再以弹簧圈2个加强栓塞。 患者术后诉有右下腹疼痛,伴有发热,予抗感染、抑酸、护胃、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欠佳,腹痛持续,次日查体:可见右下腹稍膨隆,局部肌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查腹部CT检查提示:1、肠系膜上动脉小肠支介入栓塞术后,回肠远段肠壁稍增厚、模糊,周围肠系膜渗出,见肿大淋巴结,不除外局部炎症。盆腔少量积液,腹部大小肠积气、积液,考虑肠郁张。考虑有急性肠坏死可能,遂急请胃肠外科会诊后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 术中探查见末端回肠距回盲部约80cm处可见长约10cm肠管坏死,坏死肠管与小肠系膜、盲肠及乙状结肠粘连包裹,松解粘连,切除坏死段小肠,病理回报示:(小肠)送检小肠组织部分坏死,肠壁见大量管腔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均、形状不规则的血管,管腔内充满红细胞,肠壁全层及浆膜外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小肠血管畸形并肠坏死及急性化脓性改变。 术后加强抗炎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至今病情未再反复。
该病例系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过程,结合病史特点、血管造影及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考虑小肠血管畸形所致出血诊断明确。 小肠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因常规检查及剖腹探查难以发现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给予错误的手术治疗。该病例先予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遂予血管造影并行栓塞介入治疗,虽然导致急性肠坏死,但因为直接外科剖腹探查具有很大盲目性,血管畸形不形成包快,表面外观也无发现,极易漏诊,而介入后肠襻颜色出现改变,为外科手术提供很好导向作用,同时,介入止血后,给外科开腹手术创造良好安全保障,故肠血管畸形治疗流程应当是先予血管介入治疗,如治疗失败或产生严重并发症再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