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经方的魅力——小建中汤治疗顽固性胃痛一例

罗医师   广州新海医院

主诉 病史

沈某某,女,27岁。 主诉:反复上腹胀痛12年,加重1月。 病史:患者于12年前大量饮用冷饮后开始出现上腹部胀痛,伴反酸、嗳气,甚则恶心呕吐,痛处喜温喜按,得温则痛减,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于饮食不洁时加重,曾于2011.3.30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在深圳多方求医未果,并于1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症状加重,伴反酸、嗳气,痛处喜温喜按,得温则痛减,伴心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无呕血,无便血,无胸闷胸痛,胃纳差,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调。

查体 辅查

查体:T 36.2℃,P 63次/分,R 19次/分,BP 105/63mmHg。发育正常,营养正常,神志清楚,精神稍疲,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定向力、计算力正常。颜面、口唇无发绀,无黄疸。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鼻腔无异常分泌物。伸舌居中,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颈静脉无怒张,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正常,心率63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5次/分。外生殖器及肛周未查。脊柱和四肢无畸形,活动度正常,脊柱无压痛和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舌淡红苔白,脉沉弦,双关弱(见图)。 辅查:2011.3.30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见图)。

诊断 处理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中焦虚寒、气血不足。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疗: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处方: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大枣35g,麦芽糖50g,生姜5片。7剂,水煎服,每天一剂。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服小建中汤7剂后,腹痛、心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诸症大减,偶有反酸、嗳气,舌淡红苔白,脉沉弦,双关较前有力,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砂仁10g(后下),续进7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100条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2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气血不足证。在临床中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不足之腹痛常常效如桴鼓。此例患者上腹痛,疼痛特点为喜温喜按,得温则痛减,伴心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舌淡红苔白,脉沉弦,双关弱,《黄帝内经》所云“不荣则痛”此之谓也!脾胃虚寒之证确凿矣!故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而取效。 提问:《金匮要略》中关于小建中汤的论述有几条?

发布于 16-03-25 22:52

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