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大柴胡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一例

罗医师   广州新海医院

主诉 病史

陈某,男,52岁。 主诉: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再发10天。 病史:患者于5年前饱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伴呕吐,发热,查B超示“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诊断为“胆囊炎”B超示“B超示“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但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患者拒绝接受手术治疗,每于饱食肥甘厚腻后诱发,并于10天前右上腹疼痛症状再发,伴恶心呕吐、心烦,无发热寒颤,无胸痛胸闷,无咳嗽咯痰,无腹泻,无血尿,无腰痛,胃纳差,睡眠可,大便秘结,小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有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 辅查

查体:T 36.9℃,P 92次/分,R 19次/分,BP 140/88mmHg。发育正常,营养正常,神志清楚,精神稍疲,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定向力、计算力正常。颜面、口唇无发绀,无黄疸。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鼻腔无异常分泌物。伸舌居中,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颈无抵抗,未触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闻及颈部血管杂音。胸廓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正常,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未及包块,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5次/分,墨菲氏征(+)。外生殖器及肛周未查。脊柱和四肢无畸形,活动度正常,脊柱无压痛和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舌质红有裂纹,苔黄腻,脉弦滑。 辅查:血常规未见异常;B超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多发结石”。

诊断 处理

诊断:西医诊断:1、慢性胆囊炎,2、胆囊多发结石。 中医诊断:腹痛——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 治疗: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处方:柴胡20g,黄芩15g,法夏15g,白芍15g,枳实15g,大枣15g,大黄10g(后下),茵陈20g,生姜3片,5剂,水煎服,每天一剂。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1周后复诊,诉上腹部疼痛明显好转,大便烂,每天约3次,胃纳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遂疏予:柴胡20g,黄芩12g,法夏12g,白芍15g,枳实15g,大枣15g,大黄5g(后下),茵陈20g,麦芽30g,谷芽30g,生姜3片,4剂,水煎服,每天一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此病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症状轻、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可选用非手术治疗,低脂饮食,长期口服利胆药物,如消炎利胆片、熊胆胶囊等,腹痛时可用颠茄类解痉药物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重或反复发作胆绞痛,伴有胆囊结石者,可选则手术治疗。本例患者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反复发作,但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此时中医中药根据辨证论治往往可取得良好疗效。患者右上腹疼痛症状反复发作,伴恶心呕吐、心烦,便秘,舌质红有裂纹,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腑泄热。

发布于 15-12-31 23:58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