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63岁 患者于2012年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髋部及左大腿部间断性疼痛感,于站立行走及负重加重,坐位及卧床可缓解,外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理疗及营养神经期间间断出现疼痛,疼痛蔓延至小腿及足趾,疼痛间歇较前明显缩短,并伴双手指麻木感。2015-5-12外院查血常规:WBC 2.52,N 1.22,Hb 76,PLT 216;血生化:球蛋白53.9; 14C呼气试验+++;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重度萎缩性全胃炎; MRI:腰椎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及变性,第1-5腰椎退行性病变,第3、4、5腰椎黄韧带增生肥厚。予以抗Hp及理疗后出院,到我院就诊。
2015-5-28我院 骨髓瘤全套:特种蛋白 38.1%,IgG 45.4,血液总轻链k 7.31,血清游离轻链k 35,血清游离轻链k-λ比值6.481;尿中总轻链k 90.92;血中有IgG-k型M蛋白,尿中有游离型k型M蛋白; 全身骨显像:颅骨、四肢骨弥漫性骨质代谢增高; 骨髓细胞学:1.骨髓增生重度减低;2.分类中粒系统减低占37%,中性粒细胞以成熟阶段细胞为主;3.红系减低占6.5%,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呈缗线状排列;4.淋巴细胞占39%;5.血小板散在,聚集易见,未找到巨核细胞;6.浆细胞占5%,均为原始、幼稚浆细胞。铁染色:无骨髓小粒,铁粒幼细胞6/20。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80%),浆细胞异常增生,弥漫性分布,以原始、幼稚浆细胞为主,粒红二系减少,未找到巨核细胞,纤维组织增生。 小巨核酶标:1.巨核系统增生减低,2.血小板不少。 骨髓细胞FISH:1、1q21扩增;2、Rb1缺失(13q-);3、IgH基因变化较复杂,推测IgH基因存在(伙伴基因非以上三组:IGH/MAH他(14;16)、IGH/FGFR3t(4;14)、IGH/CCND1t(11;14))后伴部分缺少,同时重排后IgH基因又发生复制;4、MAH/FGFR3基因缺失。 WBDWI:1.双侧肱骨头、双侧肩胛骨关节盂、胸骨、多个肋骨、部分胸腰椎锥体及附件、骨盆-骨、双侧股骨头及大转子、双侧胫骨中段可见不规则点片状弥散受限影,符合多发性骨髓瘤;2.双侧膝关节可见积液;3.腹膜后淋巴结稍多;4.部分肠管条片状弥散受限影;腰背部皮下片状弥散受限,考虑皮下气肿。
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H-k型ISII期 2015-6-11开始第一次BDT方案化疗。期间出现发热Tmax38.0,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下继续原方案化疗。复查血中有IgG-K性M蛋白,尿中无M蛋白。 2015-7-3开始行第二次化疗。复查血中有IgG-K性M蛋白,尿中无M蛋白。β2-微球蛋白3.31,LDH 261。 2015-7-24行第三次化疗。 2015-8-17行第四次化疗。
2015-12-15入院复治。目前处于化疗后粒缺。WBC 0.52,N 0.01,L 0.34,RBC 2.24,Hb 67,PLT 2.0。无发热。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易出现各种感染。影响MM预后的因素有:某些染色体异常:例如13号染色体缺失,17p13缺失,14q32异位等;浆细胞标记指数;β2-微球蛋白水平;血浆可溶性IL-6受体水平;血浆乳酸脱氢酶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等。组织学活检证实浆细胞瘤、骨髓浆细胞增多 ≥30%、过量M蛋白存在(IgG>3.5 g/dL、IgA >2 g/dL、轻链 (本周氏蛋白) ≥1 g/24小时)为诊断的主要标准。该病例以“坐骨神经痛”为首发,血常规已有明确的变化,提示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应追溯其病因,避免漏诊、误诊。MM的骨病变可见多发性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缺损区或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应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