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腹壁窦道1例

黎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腹痛 肠瘘 腹壁窦道

主诉 病史

主诉:反复下腹壁窦道伴渗液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因妊娠行剖宫产术,术后患者出现子宫重度感染,当地医院予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开始出现下腹壁反复渗液,为黄色脓性分泌物,偶有恶臭味,渗液量稍多,伴有窦道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无腹痛腹泻,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四肢湿冷、口渴、心悸等不适。予行盐水冲洗、口服抗生素(具体不详)等处理后,上述症状稍缓解。期间上述症状反复出现,今为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腹壁窦道”收入我科进一步诊治。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无发热,无头晕、头痛,睡眠及胃纳良好,大小二便无明显异常。 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重大外伤史,1年前曾行剖宫产及子宫全切术,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进行。

查体 辅查

外科情况:下腹壁正中可见直径约为0.5*0.5大小的溃疡,边界清楚,稍有少量黄色分泌物,周围皮肤稍红肿,皮肤有色素沉着,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各棘突及棘旁肌无明显压痛,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髋关节、膝关节活动正常,骨盆挤压试验及分离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诊断 处理

诊断:阴道-乙状结肠瘘、腹壁窦道 治疗: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乙状结肠切除、阴道残端瘘修补、腹壁窦道切除术 患者始于妇科住院,诉阴道分泌物增多,伴组织物及线头排出,无发热,无腹痛。主任查房示:患者腹壁窦道明确,腹部左侧疤痕处硬结明显,阴道窥开后见阴道残端处约1点钟方向有一开口,探测约5cm深,与腹部窦道无明显相通,结合MRI检查结果提示目前考虑腹部、盆腔窦道可能,易导致腹部肠管损伤和感染,请胃肠外科会诊,排除是否存在肠管损伤,尽快完善检查,探讨手术方式。于2015-12-9在手术室开腹探查,胃肠外科上台会诊后示乙状结肠瘘,遂行“乙状结肠切除+腹壁窦道切除+肠粘连松解+盆腔粘连松解术,术程顺利,术毕转回妇科。留置引流管、尿管、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 补液对症积极处理,今患者一般情况好,无特殊不适,肠鸣音弱,腹部伤口干洁,无明显渗血渗液,留置引流管通畅,色稍红,留置尿管通畅,色清,患者乙状结肠切除术后,今无特殊不适,予转胃肠外科进一步术后治疗

随访 讨论

肠瘘的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未愈的管状瘘:影响管状瘘愈合的因素有结核、肿瘤、远侧肠袢梗阻、异物存留、瘘口附近有残余脓肿、瘘管瘢痕化或上皮化等;②唇状瘘:很少能自愈。 (2)手术时机确定性肠瘘手术应选择在感染已控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时进行,一般在瘘管发生后3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由于炎症、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早期手术的成功率不高。 (3)手术方式肠瘘的手术方式有瘘口局部肠袢楔形切除缝合术、肠段切除吻合术、肠瘘部肠袢旷置术与带血管蒂肠浆肌层片或全层肠片修补术等。其中以肠段切除吻合术最为常用,肠浆肌层片用于修复肠段难以切除的瘘。 (4)手术结束用大量等渗盐水(6000ml以上)冲洗腹腔,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预防发生腹腔感染。并对行广泛剥离的病例作肠内插管小肠内固定术,避免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导致手术失败。 本例患者为剖腹产后子宫感染性子宫全切术后引起肠瘘,目前感染控制,窦道形成1年,有手术指征,术后伤口愈合可。

发布于 15-12-27 16:03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