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以假乱真:输卵管内膜异位疑似卵巢癌

贺医师   陕西省妇幼保健院
卵巢囊肿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主诉 病史

患者 26 岁,未生育的白人女性,因“下腹部疼痛 3 年”入院,不吸烟、不饮酒,体质指数(BMI)为 40,无家族妇科癌症病史。妇科检查发现左附件增大,盆腔超声显示左卵巢囊肿(7×3×4 厘米)。

查体 辅查

腹腔镜检查发现卵巢肿块(4-5 厘米)与多个水泡样赘生物(图 1A、1B),水泡样赘生物遍布整个子宫直肠窝(图 2),并累及左侧宫骶韧带(图 3)、宫颈后浆膜、盆腔腹膜、膀胱腹膜、右侧膈肌及肝脏表面,外观高度疑似恶性肿瘤。

诊断 处理

冰冻病理切片报告显示良性乳头状囊腺纤维瘤。研究人员遂行双侧卵巢囊肿剥除、多点活检及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病理结果显示双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子宫直肠窝及膀胱腹膜输卵管内膜异位和砂粒体(图 4),腹腔冲洗液未查及恶性细胞。

随访 讨论

输卵管内膜异位是一种罕见的苗勒氏管起源的良性妇科疾病,也被称为子宫苗勒氏管囊肿。该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但也有少数年轻患者的病例报告,通常是在处理其他疾病(如不孕症、慢性盆腔疼痛、盆腔包块、月经不规则、慢性背部疼痛)时被偶然发现而诊断的。 输卵管内膜异位常涉及到腹膜、子宫、卵巢、输卵管、膀胱、结肠、网膜、淋巴结、皮肤等器官。大约有 34%的病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外观上易与卵巢癌混淆。输卵管内膜异位具有类似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即体腔上皮细胞化生为输卵管内膜样上皮。 输卵管内膜异位虽然是良性疾病,但已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显著多发于有输卵管内膜异位的绝经前妇女。在 1 例 BRCA 基因突变携带者病例中,输卵管内膜异位和盆腔浆液性癌之间的潜在关联也被发现。 目前尚不清楚输卵管内膜异位是否是一种癌前病变。鉴于输卵管上皮来源细胞是浆液性卵巢癌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妇科肿瘤专家建议,输卵管内膜异位患者术后第一年,每半年复查盆腹腔 CT;随后五年内,每年复查盆腹腔 CT;密切随访。

发布于 15-11-30 19:45

7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