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3个月,因发热、嗜睡l天,间断抽搐4次于2008年1月21日入院。
入院体检:体温39℃,呼吸45次,脉搏186次,血压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易激惹,哭声尖,全身无皮疹,前囟膨隆,1.5 cm×1.3 cm,张力增高。颈抵抗(+),布氏征阳性,双巴征阳性,血常规:WBC 10.7×109/L,中性粒细胞0.85。脑脊液生化:氯化物正常,糖0.61 mmol/L,蛋白1309.00 mg,L。脑脊液革兰染色找到革兰阳性球菌。脑脊液常规:无色微混,潘氏球菌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白细胞3000×106,单一核细胞0.1,多个核细胞0.9。脑脊液培养:肺炎双球菌阳性。头颅CT:双前额部及部分前颞部硬膜下积液。肝、肾功能和心肌酶基本正常。流式细胞仪T细胞亚类分析:T淋巴细胞哑群总数23.4%(55%一82%),CD4为50.9%(55%一57%),CD8为6.2%(1l%一25%),B淋巴细胞亚群59.4%(11%一45%),自然杀伤细胞(NK)8.6%(7%一40%)。根据体征、脑脊液常规及培养结果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肺炎双球菌)。
人院后给与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抗感染,口服苯巴比妥(鲁米那)抗惊厥,片露醇降颅压以及果糖、能量合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体温、血常规、脑脊液均逐渐正常,但2周后患儿颜面、四肢、躯干部可见大量粟粒大小红色充血性皮疹(图1),凸出皮面,部分融合成片,伴发热,逐停用苯巴比 妥,皮疹仍进一步加重。l周后形成全身红皮、轻度水肿,伴糠秕样脱屑(图2)。出皮疹1周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9.9G/L,中性粒细胞0.27,淋巴细胞0.26,嗜酸粒细胞0.40。血生化:总蛋白52 g/L,白蛋白30g/L,AST 115 IU/L,ALT 125 IU/L,血清IgE 4.4 IU/L。流式细胞仪T细胞亚类分析:T淋巴细胞群总数82%,CD4 50.9%,CD8 31.2%,B淋巴细胞亚群4.2%(7~40),NK细胞10.4%。根据用药史,迟发性发疹,伴发热,肝功能异常以及嗜酸细胞计数升高。诊断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给予泼尼松10 mg/d(2 mg/kg·d),两周后皮疹消退,体温及肝功能基本正常,带药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足量糖皮质激素2周,嗜酸粒细胞降至正常,遂递减糖皮质激素,皮疹无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
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近年提出的一种以发热、皮疹伴内脏损害和血液改变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严重药物反应,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逐步认识和重视,并把它与重症渗出性多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剥脱性皮炎并称为重症药疹。常见致DHS的药物为:氨苯砜、磺胺类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拉莫三嗪、硫唑嘌呤、米诺环素及抗逆转病毒药阿巴卡维和奈韦拉平。 DOI:10.37601cma.j.issn.0412-4030.2009.0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