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岁,因尿频、尿急遂来我院就诊。
行泌尿系统彩色超声及血、尿常规检查,超声所见:左肾明显增大,大小约48mm×120 mm,表面凹凸不平.内部结构不清,未见正常肾实质回声,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无回声区,后方回声明显增强,较大者约41mm×42 mm,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正常,双侧输尿管无扩张,肝胆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侧多囊肾。尿胆红素:正常。尿蛋白:正常。血清:尿素3.76 mmol/L,肌酐42 umol/L。血常规:白细胞9.1×109/L,红细胞4.50×1012/L,血小板计数337 x 109/L。患者除血小板轻度升高,余未见异常。患者父母无多囊肾病史。
多囊肾,为先天性疾病,无特殊有效治疗,应按时复查。
多囊肾是一种先天肾发育异常疾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前者多在成年后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为1/55 000—1/6 000⋯,依据发病年龄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①围产期型,约90%的肾集合管囊性变而肝脏轻微受累,此期肾脏病变严重,于围产期死亡;②新生儿型:约60%的肾集合管囊性变而肝脏轻度受累,数月内即死亡;③婴儿型,约25%的肾集合管囊性变而肝脏中度受累,儿童期因肾功能衰竭死亡;④童年型:病例罕见,约10%的肾集合管囊性变而肝脏重度受累,13岁后出现症状,肾内病变较轻,肾功能衰竭较少见。ARPKD是儿童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疾病,预后较差,多数早年夭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常为双侧,常伴有其他器官囊肿形成,以肝脏多见,多囊肾病只发生于一侧肾脏罕见。本例属于童年型且B超检查只发现左侧多囊肾,而右肾及肝胆脾均未见异常,因此,本病例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