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蝶形切口鼻骨截骨治疗鼻正中裂

文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主诉 病史

患者男性,20岁。出生后即发现鼻背鼻尖及上唇较宽,中间凹陷。12年前在某医院行手术治疗,仅将凹陷增宽的鼻尖和上唇部分皮肤切除,术后鼻外形无明显改善。遂于2009年3月来院就诊。

查体 辅查

查体:鼻背鼻尖增宽,中间纵形凹陷,呈双鼻梁,鼻小柱极短,仅为0.2cm。两鼻孔宽扁,鼻尖至上唇见纵形直线瘢痕,CT片示;骨性鼻中隔中下段增宽膨大,前段融合不良、开裂,两侧鼻骨分离,断面呈双峰状,两侧鼻骨间距增宽。

诊断 处理

诊断:先天性鼻正中裂 治疗:采用眶下神经阻滞加局部浸润麻醉。行鼻翼缘蝶形切口,鼻小柱下端携带长1.2cm、宽0.8cm的舌形上唇皮瓣。术中见鼻骨中下段两侧分离,中间凹陷,鼻软骨亦呈分离状。分别将两侧鼻骨与上颌骨的额凸以及鼻骨与中隔骨相连处截断,截骨时注意保护粘骨膜完整,将两侧鼻骨向中间推移,以不锈钢丝固定,两侧鼻软骨向中间拉拢缝合,使鼻骨和鼻软骨恢复正常形态。因鼻尖高度仍不足,遂置入“L”行硅胶支架,缝合皮肤,舌形皮瓣上移形成鼻小柱,上唇切口直接缝合,鼻内外固定。术后7天拆线,鼻腔通畅,外形良好。

随访 讨论

随访半年,鼻部外形理想。 讨论:先天性鼻正中裂临床表现为正中唇裂,正中鼻裂,鼻梁宽阔平坦,鼻中隔肥厚及鼻小柱皮肤的短缺。以往手术多采取V-Y切口,并在鼻背和鼻小柱做自体骨移植,形成带有鼻小柱形状的L形植入体。但这种术式往往导致鼻背切口术后瘢痕较为明显。本例采用蝶形切口及鼻骨截骨复位固定和软骨复位,使其恢复正常生理形态,同时缩窄增宽的鼻骨间距,再覆盖以完整的鼻背皮肤,获得理想疗效。

发布于 15-07-19 11:33

4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