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汉族,58岁 主诉:“突发右下肢无力7天” 现病史:2014年10月20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右下肢无力、走路不稳致跌倒一次,当时行踝关节正侧位片, 示右踝关节退行性变,未见骨折。但仍感右下肢无力。 既往史:2011年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减少,最低时41*109/L;伴有反复出现的口腔溃疡。
PE:体温:36.0℃ 脉搏:58次/分 呼吸 19次/分 BP 122/79mmHg NE:右下肢肌力5-,余检查均正常。 10月27日入院治疗。查血小板86×109/L(2年前发现血小板减少)。 10月25日(入院前门诊)行头颅CT示右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边界尚清,软化灶可能;双侧脑室旁多发腔梗病灶。 10月29日头部MRA 3D-TOF示右颈内动脉入颅段管壁增厚,管腔逐步狭窄,床突上段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M 2段起始部狭窄;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僵硬。 3D CE-MRA,MIP重建 :双侧颈总、颈外动脉未见狭窄,管腔内未见异常信号。右颈内动脉自近段起管壁广泛增厚,管腔重度狭窄,远端入颅段管壁毛糙,床突上段不显影;左侧颈内动脉各段未见明显狭窄或异常信号。 放射学诊断:1、右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床突上段闭塞;2、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M 2段起始部狭窄;3、脑动脉硬化。4、右颈内动脉入颅段管壁广泛增厚,管腔重度狭窄,远端闭塞。
诊断为:“右颈内动脉管腔狭窄、闭塞,颅内多发动脉狭窄,脑梗塞“,对症治疗。11月5日出院,转入当地医院康复治疗,11月26日出院。 为求进一步治疗,于11月30日收住上海长海医院,入院查体示右下肢肌力5-,余检查均正常。血小板计数51×109/L 。 2014年12月2日头部CT平扫示双额叶、半卵园中心见多发点,片状低密度影。头颅CTA示右颈内动脉纤细,管壁形态尚可,右颈内动脉C2段狭窄闭塞,左侧颈内动脉C1段硬化狭窄。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硬化狭窄,双侧大脑中动脉、后动脉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狭窄。 头部CT增强灌注:右颈内动脉纤细, C2段硬化重度狭窄;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硬化狭窄;CTP示双侧大脑半球血流平均血容量、平均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及达峰时间基本对称。 2014年12月3日头颅CTP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及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闭塞。 2014年12月3日MRA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纤细,显影不清。右侧大脑中动脉显示尚可,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均,轻度狭窄,以C 1段末端明显,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中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C 1段轻中度狭窄,管壁增厚,未见明确斑块。左侧大脑中动脉M 1段管腔稍细,未见明显斑块。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纤细,末端显影不清,右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明显斑块形成。 DWI:左侧半卵园中心多发斑点状高信号。 放射学诊断: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改变,考虑MOYA病可能,请结合临床并增强检查。左侧半卵园中心多发新鲜腔梗灶。 彩超检查:1、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毛糙伴左侧斑块形成;2、右侧颈内动脉血流指数增高 自身抗体检测: ANA1:320;dsDNA 、ENA 、ANCA、 ACL均为阴性。血小板51×109/L。 风湿科嘱口服强的松30mg/qd. 2014年12月5日出院,待血小板计数好转后复查。
2015年1月8日晨起右上肢乏力明显,右下肢乏力加重,伴言语困难每次持续30分钟,住当地医院。 2015年1月9日颅脑MR平扫示左侧额叶、基底节区、放射冠及左侧脑室后角旁多发急性脑梗塞。右侧额叶、两侧放射冠陈旧脑梗塞。 2015年1月15日出院后当天第2次我院。体查示右侧肢体肌力5级减。服强的松30mg qd,一月后,血小板计数193×109/L,余未见异常。 2015年1月20日DSA: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以远闭塞,未见明显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供血。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其通过后交通动脉向右侧前循环代偿供血。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向右侧前循环代偿供血。余未见明显异常。 DSA诊断: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左侧大脑中动脉M 1段狭窄。 2015年1月29日复查MRA,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闭塞,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 2015年2月24日出院,出院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 出院带药:丁苯酞0.2g,3次/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日口服;强的松片30mg/日口服,根据风湿科意见调整。 出院后患者激素逐渐减量,症状逐渐缓解。 讨论:此患者病程迁延,多次复发,然其血管炎病因始终未明确诊断,特此发帖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