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及手术原因一定是叠加产生致痛的,短暂的组织损伤几个月后机体的反应可能在组织损伤发生的当天就已经决定了。事实已经证明,在成人几乎各部位手术后疼痛患者围术期,若给予良好的镇痛措施可降低其对镇痛药的需求,也能改善术后几个月的功能状态。理由如下:
一、误区渐已消除 包括⑴术后镇痛影响伤口愈合或增加感染。实际上,良好的术后镇痛治疗可改善伤口部位的组织氧分压,减轻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降低体内儿茶酚胺的水平,改善局部伤口的血液供应。⑵术后肠胀气和胃肠功能恢复延迟。阿片类药物有抑制胃肠蠕动的副作用,但不是导致肠胀气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而其他术后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药物(例如氟比洛芬酯和昔康类的药物)则没有此类副作用,硬膜外低浓度局麻药物甚至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促进胃肠的蠕动;同时,良好的止痛效果,可以使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促进排气和预防血栓生成。
二、可供选择的药物有足够保障 术后多模式镇痛有良好的效果,所采用的药物有NSAIDs类(氟比洛芬酯、氯诺昔康、塞来昔布)、局麻药(罗哌卡因)、曲马多和阿片类(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药物。阿片类药物为麻醉药品管理,目前,麻醉及术后药物作用强度、起效时间、消除时间、副作用各不相同,便于临床根据需要优化组合。在硬膜外镇痛中止后,全身性给予非甾体类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三、发展的需要 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对麻醉和止痛有新的要求,而技术上已经日甄成熟,如外周神经阻滞、脊神经阻滞或硬膜外止痛不仅可以止痛,而且还有其他的优点,包括有利于保护肺功能,减少心血管负担,减少术后肠麻痹,更有效地止痛等。术后持续使用24~72h的硬膜外止痛,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手术后的应激反应。患者在充分止痛的情况下,手术后第1天即可以离床活动,早期的下床活动可以促进机体合成代谢。
现代中国术后疼痛治疗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肌肉注射哌替啶为主的疼痛治疗不充分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泛开展的硬膜外小剂量吗啡镇痛时期,主要用于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病人,但存在着延迟性呼吸抑制和调整剂量困难的重要缺陷;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了PCA镇痛的时期,毫无疑问有以靶浓度为准绳和病人主动参与镇痛的优点,该方法仍是迄今为止的重要方法。近10年来认识到疼痛存在着多靶点机制,单一的止痛药物难以达到对所有类型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而副作用又不明显;所以,多模式镇痛成为实践和发展中的新趋势。
总之,术后镇痛是患者的需要,医学发展的必然。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