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流感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在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检查。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
或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
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2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畏寒、高热、头
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患儿表现为喉 - 气管 - 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虽少见,但一旦发生常呈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3 )辅助检查: ①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② 胸部影像学检查:重症患者胸部 X 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③ 病毒特异抗原及其基因检查:取患者呼吸道标本或肺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型特异的核蛋白( NP)或基质蛋白( M1 )及亚型特异的血凝素蛋白。还可用反转录2聚合酶链反应( RT - PCR)法检测编码上述蛋白的特异基因片段。 ④ 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
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肺标本中分离出流
感病毒。 ⑤ 通过增殖将第 ④ 项中采集的标本
接种到马达犬肾( MDCK )细胞过夜增殖后,
进行第 ③ 项中有关检查。 ⑥ 血清学检查:急
性期(发病后 7d 内采集)和恢复期(间隔 2~
3 周采集)双份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后者抗体
滴度与前者相比有 4 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
确诊和回顾性诊断[注:测 H5亚型病毒株抗
体需用微量中和试验或特异性高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微量中和实验需在生物科学试验室 3 ( BSL3 )实验室内进行;高致
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与传代也需在 BSL3实
验室内进行]。
(
4 )诊断分类: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
史和临床症状;确诊病例满足疑似病例标准,
同时实验室检查符合上述第 ③ 或 ④ 或 ⑤ 或 ⑥
中任何一项。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