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普通医生与专家医生的区别在那里?

孟医师   成都金牛区交大路诊所
医生就像侦探,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可疑的细节,需要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来推理、判断、还原事实真相。 其实,所谓的专家,就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日益积累的医学知识、大量的临床病例,不断锤炼自己“抽丝剥茧”的能力。医生的成长过程就是持续培养“抽丝剥茧”的临床思维方式的过程。对于患者出现的异常临床表现、检验检测结果,用已“确诊”的疾病不能解释时,或者已“确诊”的疾病应有的临床表现没有出现时,都应当是医生重新审核“诊断”是否正确的时候。 对患者的每一个异常的临床表现作出科学分析,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才能提出精准的诊断,也才能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做到对症下药,否则,常常导致临床误诊或漏诊,贻误病情。 【案例1】 某患,男,28岁,因头痛2月余诊断为“鼻窦炎、鼻息肉”入住某院。患者于2月余始出现额部、枕部头痛,曾于当地行头颅CT检查提示:双侧上颌窦炎、筛窦炎,经抗炎对症治疗无好转而转某院门诊,鼻内窥镜检查发现鼻息肉。入院后在全麻下施行鼻内窥镜下鼻息肉摘除术。 手术后患者仍感头痛,有时剧烈难忍,需要服用“撒利痛”等消炎镇痛药,曾请该院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发现头颈部有轻度抵抗。神经内科医生建议进一步进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结果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遂作为神经性头痛给予对症处理。 出院后,患者头痛不减,便去上海一家医院诊疗,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 【案例2】 某患,女,32岁。因“呕吐一天”就诊于某院急诊科。接诊医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后未明显有诊断价值的症状、体征发现,遂以“急性胃炎”给予输液治疗。 经管医生为患者化验了血常规及电解质浓度。结果血常规及电解质均在正常规范,但阴离子间隙达25.4mmol/L(正常范围为8~16mmol/L)。第二天,患者呕吐症状未见好转,又自行到当地另一家医院就诊,医生接诊后发现异常情况,经仔细追问病史,并检测血糖,结果发现患者患有“糖尿病”,诊断为“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 两位患者的家属均以就诊的第一家医院,没有及时明确诊断导致漏诊,从而延误了治疗,因此与医院发生纠纷。 【案情分析】 案例1中患者因“头痛”而住院。头痛的原因很多,可以是耳鼻咽喉或眼科疾病引起,也可能是颅脑疾病所致。该患者头痛较为剧烈,严重时痛得想撞墙,需要服用止痛片才得以控制,这样严重的头痛无法用“鼻息肉”或“血管神经性头痛”来解释,一定需要寻找其他疾病。 神经专科医生会诊时发现患者颈部存在轻度抵抗,更应该怀疑颅脑疾病,颈部抵抗常常说明脑膜受到刺激——可能是炎症也可能是血液。神经科医生虽然已经有所考虑,建议做头颅CT检查,但缺乏对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不知道当事医生出于什么考虑。是不是为了排除颅内肿瘤之类病变?事实上,患者入院前曾在当地做过头颅CT检查,仅提示双侧上颌窦炎、筛窦炎,患者不可能在这短时间内脑子里长出肿瘤。复查头颅CT未见异常(肯定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医生则一味地认为患者头痛是“血管神经性头痛”,未进行深入地追查,也未继续与神经科的医生进行交流。 事实上,患者存在颈部抵抗最大可能是脑膜炎症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简单且最有诊断价值的脑脊液检查,却被医生忽视了,结果遗漏了重大疾病。 案例2中患者因“呕吐频繁”就医,除了“呕吐”经管医生没有发现其他有意义的临床表现,就诊断为“胃炎”。当他看到阴离子间隙达25.4mmol/L(正常范围为8~16mmol/L),明显异常时,也没有认真分析阴离子间隙异常的原因。如果医生能够意识到频繁呕吐时,患者丢失的是胃内液体,也就是胃酸,少量丢失不会引起人体酸碱失衡,若出现酸碱失衡多发生于大量呕吐时,但由于是酸的丢失,必然出现碱中毒。而该患者存在酸中毒,显然与呕吐这一事实不符,那就说明患者的酸中毒一定是另有隐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呢?需要医生进一步展开“抽丝剥茧”般地思维,寻找可以引起酸中毒的病因。 每一位临床医生都应该明白,当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临床表现,一定要认真地综合分析,因为病人的表现不可能出现错误,而一定是医生的判断存在错误。其实普通医生与专家医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专家能用自己的博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抽丝剥茧”式地全面分析病情,研究每一项临床表现存在或不存在的意义。当医生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离专家的路已经不远了。
发布于 17-04-06 06:50

2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