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H7N9禽流感卷土重来,但我们所知仍有限

袁医师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禽流感 禽流感
春季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但是近日却由于H7N9禽流感的侵袭而蒙上了一层阴影。其实H7N9禽流感已不是初来乍到,自2013年首次在中国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后,中国先后经历了5次H7N9禽流感病毒在冬春季的季节性流行,而今年该病毒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且来势凶猛。 依据2月14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2017年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仅今年1月份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为192例,死亡者79人。H7N9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与2016年12月份相比,疫情明显上升,新发病例和新发疫情地区持续出现。因而,也引起了各省市对该疫情的高度关注,比如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就已经发布通知,于2017年2月11日18点前,关闭全省各县(市)所有活禽交易市场。 H7N9的全面解读 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膜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命名上便以其不同组合HxNy来命名。 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一旦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经呼吸道、直接接触等方式从禽类感染人类后(潜伏期为7天),就会引起发热、咳嗽、有痰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严重时可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重症肺炎,甚至可导致机体死亡。若出现以上这些症状时,须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就诊。 H7N9禽流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通常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因此只要是从正规渠道进货的禽类,经高温煮熟加工后,检疫是安全的,公众就可放心食用。但是,六七分熟的鸡排、带血丝的白切鸡等未完全熟透的家禽最好不要食用。 值得庆幸的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月17日表示,目前人感染H7N9以高度散发为主,尚无确切证据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能力,因而减少接触感染病毒的活禽与关闭相关活禽市场仍然是疫情防控关键。可是即便如此,研究者仍在为攻克该病毒做出着孜孜不倦的努力。 H7N9的发病机制研究 1.Clin Infect Dis:H7N9致病与补体系统息息相关 中国科学家周育森的研究团队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会导致人体的一类免疫蛋白分子——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引发急性肺损伤。而且他们依据这一发现,研发了一种针对过敏毒素C5a的抗体药物来调节补体分子表达水平,进而大大降低炎症因子风暴,显著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从而有效治疗病毒感染而导致的严重肺炎,为缓解患者病情、拯救患者生命开辟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Treatment With Anti-C5a Antibody Improves the Outcome of H7N9 Virus Infection in African Green Monkeys 2.Nature:可预测禽流感致命蛋白的人体蛋白 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杭州、上海、南京三地的47例H7N9禽流感确诊患者的血浆,并发现H7N9禽流感病重患者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II”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管紧张素II”水平越高,体内的病毒载量越多。他们首次证实了人体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血管紧张素II”和H7N9禽流感疾病的病死率之间是存在着相关性,且血管紧张素II指标越高,H7N9禽流感患者病死率越高。 参考文献:Angiotensin II plasma levels are linked to disease severity and predict fatal outcomes in H7N9-infected patients 3.Cell:H7N9耐药机制的重要进展 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一个重要囊膜蛋白神经氨酸酶(NA)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该蛋白的氨基酸位点294是对于天然底物和抗流感药物NA抑制剂的结合的关键位点,一旦发生突变为赖氨酸(K),不仅会影响病毒复制,而且导致该毒株对多种临床用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如达菲、瑞乐沙、帕拉米韦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另外,研究人员也通过解析N294位点与NA抑制剂的晶体结构进一步阐明其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Characterization of two distinct neuraminidases from avian-origin human-infecting H7N9 influenza viruses H7N9的治疗现状 1.Nature:H7N9禽流感病毒新抗体 目前预防和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治疗策略仍非常有限。而中国的研究人员则从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获得恢复的病人身上获得外周血单核细胞建立了Fab噬菌体抗体库,并从中筛选出两株对该病毒具有高度中和活性的人类单克隆抗体。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受体结合位点上的两个氨基酸:186V和226L,对于抗体结合病毒的血凝素抗原至关重要。这两株单克隆抗体不仅可增强抗H7N9病毒的免疫反应,而且能降低细胞感染病毒滴度、降低病毒的致死率。 参考文献: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the haemagglutinin glycoprotein can neutralize H7N9 influenza virus 2.Nature子刊:H7N9病毒感染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目前,H7N9病毒感染和抗生素、益生菌治疗对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未知。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了宏基因组技术对H7N9患者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抗生素治疗对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抗病毒物质、益生菌及抗生素治疗可提高H7N9患者肠道的有益菌的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对缓解H7N9患者的症状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Influence of H7N9 virus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treatment on human gut microbiota 3.Cell:H7N9的“滥交”,亮起危险信号 目前,已有研究报道H7N9病毒可通过与其他病毒重组为多个种系,但是仍不清楚来自于野鸟的H9N2病毒对H7N9的致病能力的影响。 为此,中科院的研究者通过将两组病毒重组后获得了重组H7N9病毒,并发现与其野生型亲本相比,有25株重组病毒在小鼠中表现出了更高的致病性。值得注意的是,从H9N2获得了PB1的重组病毒对小鼠和鸡非常致命,但还不能通过空气传染豚鼠。不过,一旦病毒发生与适应哺乳动物有关的三个碱基置换,就能够获得在空气中传播的能力。这种病毒流行的可能性,说明持续监控H7N9病毒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家禽与野鸟相接触的地方。
发布于 17-02-26 07:07

8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