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让患者“欲罢不能”的号贩子,却是家庭医生的催化剂?

医联小助手   银川医联互联网医院
有那么一群人,早出晚归;有那么一群人,可以一呼百应;有那么一群人,占地为王……这群人让患者又爱又恨,让医生无可奈何,让看病增添阻力,这群人就是“号贩子”。近日,北京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对北京协和医院、天坛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打击号贩子”活动,对3家医疗机构的6名医务人员勾结号贩子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近日,北京市卫计委等八部门发文称,将严厉打击号贩子信息及“网上医托”,上半年已抓获733名号贩子,并处罚了6名医务人员。 哪里医疗资源集中,哪里就有号贩子。号贩子之所以猖獗,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医疗资源密集,配置不均。 “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只要你想要号,“我们”就可以办 今年以来,北京市多次开展打击号贩子的专项行动,并推出多渠道预约挂号等便民措施。但是这些便民措施也逐渐被“号贩子”盯上,自助机、微信、网上预约等多个平台都不乏“号贩子”的身影,虽然有些“号贩子”不懂技术,但是只要“投资”十多万买一套刷号系统,就可以以逸待劳,轻松抢号。 除了蹲点在医院门口的号贩子,还有很多网上的号贩子穿上了“黄牛”的马甲继续进行倒号售号。用“演唱会门票”作为关键字搜索淘宝店铺,很多店家表示可以提供医院挂号业务,开价高达千元。 尽管网上医托的“固定阵地”在减少,但是在论坛及个别网站,还是可以发现医托的身影。通过发帖,就会有相关“医托”通过回复,附上电话号码以供咨询挂号。 “号贩子”为了能在挂号收取利益,可真得想尽各种办法。只有你想不到的号,没有他们挂不上的! 国家打击真的够力吗? 实际上,我国早就有针对“号贩子”的打击行动了。 1998年,北京东城公安分局针对同仁医院的号贩子展开了统一行动,抓获号贩子138名。 2005年,卫生部、公安部等部位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号贩子”“医托”专项执法行动,允许公安机关进驻医院,设立警务工作室,开展现场打击。 2015年,北京警方又一次开展集中整治“号贩子”专项行动,共出动50余次,仅在北京儿童医院,就抓获号贩子245人。 2016年年初,北京某医院一个“白衣女”的怒吼“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后,北京市卫计委发话:对号贩子及内外勾结行为“零容忍”。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方案,组织打击行动152次,抓获号贩子733人,其中刑事拘留14人,治安拘留719人。 …… 资源分配不均才是“号贩子”出现的原因 虽然整治行动从未停止,但是号贩子仍然屡禁不止,即使被抓判刑,出来后依旧重操旧业,对这份“事业”爱得深沉。究其原因,还是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从中可以获得巨大利益。 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却门可罗雀;公立医院投入多,私立医院投入少;学医多,入行少……由此可以看出,看病难不仅仅是因为“号贩子”的问题,不是因为社会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而是因为这些资源的分配存在极度的不均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资源浪费了,用于解决民众看病问题的有效资源必定会减少,这成了看病难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号贩子”产生的原因。 为了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国家也进行了很多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了家庭医生的服务,在今年6月6日,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我们需要家庭医生? 提起家庭医生,笔者想起了古巴的家庭医生制度,古巴的医疗体制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成本低、效益高——古巴的人均医疗成本只是美国的5%,但预期寿命、儿童死亡率等卫生健康指数却比美国好。例如,在2010年左右,人均医疗支出美国是7960美元,古巴只是430美元;预期寿命美国是78岁,古巴是79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千名),美国是8名,古巴是6名。 在古巴,每名家庭医生负责约150个家庭,诊所直接设在居民社区里,医生的家就在诊所的楼上或附近,这种设置既方便就医和出诊,也使医患之间建立起熟人关系,让家庭医生可以对病人有全方位的了解。有了家庭医生服务,那怎么还会有“号贩子”呢?! 然而,我国百姓对家庭医生的感知度并不高。这和家庭医生人才匮乏、动力不足以及信息化建设落后等密不可分。据报道,即使是已经签约的家庭,“僵尸粉”也不在少数。社区医生要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从日常健康评估、家庭护理、康复指导、远程健康监测甚至上门诊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尚存在诸多难关。 还有就是谁来做家庭医生?根据《意见》,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由全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然而,我国现今仅有约18.9万名全科医生。相对于庞大的人群来说,家庭医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缺口均巨大。 请让“欲罢不能”变成“坚决取缔” 不管现在“号贩子”是否还活跃在各大医院门口,还是我国医疗资源现今是否分配不均,笔者希望我们国家不断的去完善各项制度,斩断“号贩子”和“网络医托”利益链条,铲除“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生存土壤。让家庭医生的制度可以完全落地,提高医生的相关待遇,改善看病难的根本问题。不要让患者对“号贩子”“欲罢不能”,要坚决取缔这种现象。 “号贩子”真能取缔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本文版权归医联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媒体、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jiangfan@medlinker.com

发布于 16-08-04 18:18

6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