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误诊这个锅,医生不背!

袁医师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溃疡 贫血 肾癌
根据日前美国医学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每个人一生中都会至少经历一次误诊,而这并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 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发布了题为“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调查了美国医院住院部的患者安全问题,指出美国每年有9.8万人死于医疗差错,而这些错误本是可以避免的。 这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患者安全问题成为了全民讨论的热点,也推动当时的医疗质量改革。之后,医院感染和医疗错误备受关注,而误诊问题却渐渐被忽视。 日前,IOM发表了题为“Improving Diagnosis in Health Care”(改善医疗中的诊断)的研究报告。这项报告颠覆了人们对于误诊的认识,并且和十五年前一样,迅速成为讨论的焦点。 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至少一次误诊 美国医学研究院(IOM)认为,在对的时间得到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但目前对于误诊的关注较少,这是现代医疗中的一个盲点,而这个盲点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报告中指出,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至少一次误诊。每年,门诊病人的诊断中有5%属于误诊,而每十个死于医疗错误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是误诊造成的。从患者方面来说,误诊不仅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而医院方面也会为误诊付出巨大的代价。报告估计,平均每次误诊医院要赔偿386849美金,误诊造成的死亡是其他死亡赔偿费用的两倍。 医院无记录,难以学习改进 照理来说,既然误诊发生如此频繁,后果又这么严重,医院和各类医疗机构应该早已形成了一种应对体系来避免误诊。遗憾的是,IOM在进行这项研究时发现医院对于误诊的记录少之又少,搜集极为困难,更别提应对体系了。 其原因就在于此类误诊并不在标准的医疗报告范围之内。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医院对这类记录自然也难上心。另外,以前误诊还是尸检报告的一项内容,但是现在的尸检报告也渐渐没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误诊该怪谁? 以前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诊断不就是医生做出来的吗?诊断出错,当然是医生的责任。“Improving Diagnosis in Health Care”一文则完全颠覆了这种认知。 报告中指出误诊并不能全怪在医生头上。诊断过程并不是一个医生用脑袋想一想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很多人参加的体系。除了医生之外,整个医疗团队、医疗信息技术设施甚至患者的描述都会影响到最后的诊断结果。 发起IOM这项研究的马克·格莱伯(Mark Graber)说:“我进行这项研究并不是要怪谁,而是要了解错误是怎样出现的以及如何避免。”其实就连IOM委员会成员中的医疗专家也会出现误诊。鲍尔说:“我们当中很多人也会出现误诊。” 医护人员之间加强合作 既然整个医疗体系和患者都对误诊有责任,那么要减少误诊,各个部门都该积极想出应对的办法。 报告值得医疗系统中的每个人(从程序员、医生到患者)深思。报告建议,医疗提供者(医生、护士、实验室研员等)之间要应更好地协作,在鉴别、分析和实施上寻求更好的方式。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可以互相纠正错误、填补知识漏洞并发现诊断推理中的缺陷。另外,患者也应该加入到这种合作中来。很多时候医患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 患者——解决问题的关键 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委员会主席约翰·鲍尔(John Ball)认为“患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患者不像医生那样在行,没办法判断诊断是否正确,甚至一位误诊的幸存者称,就算知道诊断出了错,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报告指出,患者应该对自己负责,不仅要及时掌握自己所有医疗记录,还要有思考,善于向医生发问。 加州的佩吉·扎克曼因严重贫血就医,医生告诉她是胃溃疡。按胃溃疡来治疗并没有任何起色,八个月后,化验发现她得的是晚期肾癌。幸运的是,佩吉的癌症治疗很有效。之后她才看到了自己的医疗记录,里面的病理学报告在一开始就排除了她得胃溃疡的可能。“我以前从没生过病,也不知道怎么办”,佩吉说。12年后,佩吉成为了一名医疗志愿者,她跟自己服务的患者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及时拿到自己的医疗记录,这样才知道问医生什么。 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 除了医院、医生和患者之外,政府也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报告中指出,政府应该从法律层面来督促医院重视误诊,比如将其列入标准医疗报告之内等。从法律的高度促使医院及时发现、揭露并改正诊断错误,这样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报告还呼吁政府设立研究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从政府的层面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比如用尸检报告来定量分析等,自然可以给各医疗机构一个更全面的参考。
发布于 16-08-02 06:32

6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