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 翻译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济宁医学院口腔学院
摘要:此立场声明代表欧洲牙髓病学会专家委员会对牙髓再生技术的共识。该声明基于当前临床和科研证据以及委员会专家意见。旨在为经过恰当训练的牙医们提供一个包含治疗牙髓坏死年轻恒牙操作细节在内的策略方案,以及一张患者知情同意表。再生治疗是一种生物性治疗手段,在恰选病例中是根尖诱导成形术的替代选择。先前发表的综述为该声明提供了更多详细的背景信息和基本原则。由于临床对照实验的缺乏和新证据的仍在涌现,该声明会以适当的间隔更新。这可能会使此处提供的方案发生变化。
关键词:牙髓病学,重建,再生
引言
龋病、牙外伤或发育畸形导致的年轻恒牙牙髓坏死对牙科执业者造成严峻挑战。短牙根、薄而易折的牙本质壁和粗大的根管、根尖并非是常规根管治疗的理想条件。建立于40余年前的经典根尖诱导成形技术,通过长期使用氢氧化钙根管内封药以刺激根尖孔钙化屏障的形成。由于氢氧化钙对薄牙本质壁的削弱效应,导致较高的根折发生率,根尖成形技术不再被提倡。当前治疗方案推荐放置MTA栓以封闭根尖孔,然后用牙胶充填根管。尽管MTA诱导出了根尖屏障,但牙根不能继续形成,薄弱的牙本质和不良冠-根比使得根折风险仍然存在。然而,与氢氧化钙根尖成形相比,有关该技术长期成功率和牙齿存留率的临床证据仍缺失。粘接材料可被用来牙根内固定,然而同样缺失临床证据。年轻恒牙牙髓坏死后的再生技术已经成 为牙髓治疗范畴的一部分,应该被认为是根尖诱导成形术的一种替代选择。
该生物性技术,在文献中与“血运重建”或“牙髓重建技术”同义,旨在诱导来源于牙乳头的干细胞涌入以在根管内形成(再生)髓样组织。此外,牙髓再生能诱导牙根长度和厚度增加(成熟),可促进牙齿强度。再生技术的要点包括:1)对牙本质壁最小化或不机械预备,2)用冲洗液消毒,3)使用根管内封药,4)刺激血液进入根管,形成血凝块,5)使用亲水性硅酸水门汀覆盖(血凝块)以及6)有效的冠部封闭。根尖诱导成形术,还是牙髓再生会产生更良好的临床结果,仍存在争议,尽管支持后一项技术的证据正在累加。然而,牙髓再生后的组织学分析显示,一些病例中愈合或修复可能发生,但是没有(牙髓)重建。修复被定义为异位组织形成,功能部分丧失,有研究报道根管有结缔组织、牙骨质和骨形成。
再生治疗后预期发生的牙髓重建,是指原始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修复。根管内髓样组织形成,重点是细胞分化成为具有分泌管样牙本质能力的成牙本质细胞。从基于患者的角度来看,只要是矿化组织沉积增加牙根的长度和厚度,并且保持牙槽骨愈合,牙髓是否真正并不重要。
病例选择和知情同意
再生技术应被用于牙根未完全形成伴牙髓坏死的牙齿,无论根尖周病变是否存在;治疗目的是重建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应从再生技术中排除的病例包括即刻再植的撕脱牙(因为再生可以自然发生)、不能充分隔离牙齿、冠部组织严重破坏的牙齿,桩需要占据血凝块形成所需的空间。因临床证据缺乏,不推荐将再生技术用于外伤脱位病例。对于患严重疾病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体格情况分级III级或更高),依靠常规治疗可能更为审慎。
需向患者,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提供的综合和特殊信息包括:
·存在的病变;
·与常规治疗相比,重建技术的潜在优势和当前的不确定因素;
· 治疗和随访时间;
·使用的材料和药物,以及替代治疗;
·可能的结果
因该技术相对较新,缺乏有关长期存留和牙齿稳定的数据。第一项短期结果的研究表明与MTA或氢氧化钙根尖诱导成形术相比,再生技术的存留率更高,然而该研究受限于每组的病例数相对较少。
一份包含上述讨论要点的患者知情同意表见附件1。
包含操作细节的治疗方案
初诊
-根据检查表(见附件2)进行临床诊断;
-清洁牙齿,局麻(可选),术区隔离和消毒(例如聚乙烯吡咯酮碘);
-开髓
-使用合适的牙髓器械去除松解或或坏死的牙髓;
-避免机械预备牙本质壁;
-使用1.5-3%次氯酸钠(20毫升,5分钟)冲洗,使用侧方开口针头,置于活组织上2毫米(可通过牙科手术显微镜或患者的疼觉控制)。次氯酸钠浓度的选择反映了充分消毒与保护组织间的平衡;
-出血或渗出(用纸尖控制)可能需要加强冲洗;
-使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5毫升)以减少次氯酸钠对活组织的细胞毒性;
-纸尖干燥;
-20毫升17%EDTA冲洗;
-将不染色的氢氧化钙制剂导入根管中。对于大部分发表的病例报告,抗生素,主要是由环丙沙星、甲硝唑、米诺环素组成的三抗糊剂,具有良好的效果。需要考虑的缺点有染色、细胞毒性、敏感、难以从根管中去除。最新发表的研究提倡使用氢氧化钙。
-根据选择的材料,使用最小的厚度将其直接置于根管内敷料的上面作为冠部封闭。
二诊(2-4周后)
-临床诊断基于检查表(见附件2);
-如炎症未消失,更换氢氧化钙。如患者诉系统性健康改变如发热、吞咽困难,需考虑全身使用抗生素(更多信息参详欧洲儿童牙病学会的建议);
-清洁,消毒,术区隔离,消毒术区。选择的麻药需要有最佳的骨渗透性。当前推荐指定使用不含血管收缩剂的麻药,然而,患者的痛觉经常会妨碍血凝块的建立,有关使用不含血管收缩剂的麻药可促进出血的证据较少。需要考虑初诊时获得的有关患者配合度、恐惧和疼痛控制的经验;
-使用17%EDTA(20毫升,5分钟)冲洗,使用侧方开口针头,置于距活组织2mm以上;
-使用灭菌生理盐水(5毫升)减少冲洗液对靶向细胞的副作用;
-使用纸尖去除多余液体;
-通过对根尖周组织机械刺激诱导出血,使用预弯的锉(如40号H锉)向根尖旋转运动。
-使根管在龈缘以下2mm充满血液,等15分钟待血凝块形成。
-剪一块胶原基质,Collaplug或Hemocollagene,使其直径大于冠部根管,高约2-3mm,将其置于血凝块上,使基质能吸收液体,避免形成空腔。
-将亲水性硅酸水门汀(如MTA或硅酸三钙水门汀)置于胶原基质上,在釉牙骨质界下2mm形成一均质薄层,注意该材料与血液接触可能引起变色;
-使用流动性、光固化玻璃离子或氢氧化钙水门汀;
-使用金刚砂钻或氧化铝喷砂翻新洞壁;
-使用粘接修复体封闭。
随访
术后6、12、18、24个月随访,其后5年每年随访1次。对于长期感染、炎症清除困难(例如二次使用根管内敷料)、出现炎症性牙根吸收或考虑替代治疗(例如自体移植)的病例,推荐术后3个月后随访。临床和X线诊断需根据流程图进行。
对于计划正畸的病例,应意识到这样的牙齿在再生治疗后更易出现炎症和根尖吸收。因此,需要等待骨质愈合,再生治疗后的牙齿需要排除正畸治疗或者正畸治疗中需缩短随访间隔。
成功评判标准
-无痛;
-无炎症症状和体征
-先前骨根尖周病变愈合;
-根管的厚度和长度增加;
-(持续性的)牙根外吸收消失;
-敏感测试阳性反应;
-患者接受;
-没有无法接受的颜色改变;
-X线可探查到沿着根管内壁的新生牙周膜
评价与前景展望
牙髓再生技术已成为牙髓治疗范畴的一部分。经过适当训练的医师应熟悉该技术,并将其视为基于个体化病例根尖诱导成形术的一种替代选择。正在大量增加的证据显示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使得牙髓再生治疗将成为牙髓实践中成熟的技术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