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某,男,31岁,2018年8月14日初诊。 主诉:多关节疼痛2年余。 病史:患者平素常熬夜,喜冷饮,于2年前开始出现多关节疼痛,轻度活动受限,于当地医院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欠佳,经人介绍,特来求诊。辰下:多关节疼痛,以双膝关节为著,遇风及受凉即作,身困,腰痠,胃口一般,眠可,二便尚调,舌质淡苔白,脉沉。
处方:芍药甘草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白芍30g、炙甘草10g、炮附子9g(先煎) 、麻黄9g、细辛6g 、知母9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黄芪20g、 鸡血藤20g 、薏苡仁20g 共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2018年8月21日):关节痛减轻,仍感身困疲乏,近日口干稍苦,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弦。予上方改黄芪30g、炮附子15g,加生地15g,续进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8年8月28日):关节疼痛大为缓解,口干口苦已除,仍觉身困,偶有腰酸舌质淡苔白,脉沉。予上方改炮附子20g,加淫羊藿12g,续进7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8年9月4日):关节疼痛偶作,余症皆缓,舌脉同前。予上方去生地,加川断12g、五味子12g、葛根20g。再进14剂后,诸症悉平。守方调治3月余,关节疼痛未再发作,复查类风湿因子转阴性,余症亦除,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多关节性、对称性关节肿痛、僵硬,甚至关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最终可导致软骨和骨的破坏。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对“痹”的认定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灵枢·百病始生》又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阐明了痹证是由于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伏于筋骨,经脉痹阻,气血瘀滞,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一类疾病。 本案年轻患者平素饮食起居不慎,阳气受损,卫外不固,复感风寒湿邪,表邪入里,流注于关节、经脉、肌肉之间,伤及血脉,浸淫筋骨,影响气血周流,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遍身关节疼痛,受风寒即加重;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气血痹阻日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无以濡养腰府,故见腰痠;阳气受损,无以温振周身,故见身困。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本案乃阴阳两虚,风寒湿邪凝滞经脉所致之痹证,病性属虚实夹杂。 审证既明,治疗上“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扶阳益阴,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法,方选芍药甘草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两方均出自《伤寒论》,其阳虚寒凝,阳损及阴,筋脉失濡的病机与本案主机相符,故可选用之。方中芍药、甘草酸甘复阴,通脉逐痹、缓急止痛,且可制约温药之燥;炮附子药性辛热善走,通行十二经,鼓舞阳气,发散寒邪,使阳气通而寒邪去;麻黄辛温,开泄腠理,发散风寒,助阳解表;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又外助麻黄解表散寒,通彻表里;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易致气血不畅,蕴而化热,故加性寒之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与附子、细辛相配,防其化燥伤阴;桑寄生、杜仲兼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以扶正祛邪;黄芪健脾益气,补气通络,合附子以加强温补阳气之功;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以除久痹生瘀之症;薏苡仁淡渗利湿,辅助除湿通络。全方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扶正祛邪。 二诊之时,患者关节疼痛有所缓解,仍感身困疲乏,近日口干稍苦,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弦,此为寒湿之邪粘滞胶着,经络不畅,气津不升之故,予上方加重黄芪、炮附子剂量以增强温阳散寒、补气通络之力;加生地以清热养阴、补血润燥。三诊之时,患者关节疼痛大为缓解,偶有腰酸,身困疲乏,肾阳亏虚之象明显,故继续增大炮附子用量,并加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四诊之时,患者关节疼痛基本缓解,余诸症皆缓,邪实渐除,应着重补虚固本,故以川断易生地,增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之力;另加五味子益肾生津,收敛阳气;葛根舒筋活络,通行血气,活血而不伤血,生新而不留瘀。药后诸症悉平,依前法继续调理3月,患者关节疼痛消失,其余诸症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