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患者男,12岁,肠梗阻内科治疗18d,呕吐,少量血样大便,胃肠减压,消炎止血等治疗,未见好转,精神差,营养不良,转入外科立即剖腹探查。术前体温37°C,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60mmHg(1mmHg=0.133kPa),体质量27kg,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未做血气、电解质检查。
其他检查正常,术前用药苯巴比妥0.1mg,阿托品0.3mg,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T11~12穿刺成功后头向置管4 cm,试验量1.5%利多卡因5mL,后1.5%利多卡因8mL,氟芬1.5mL,地西泮5mg麻醉效果佳,开始手术,手术历时4h,术中间断用1.5%利多卡因共35mL,布比卡因5mL,氟芬1.5mL,手术中血压100/55mmHg降到80/50mmHg,给予麻黄碱10mg,阿托品0.2mg,地塞米松5mg,手术中补液乳酸钠林格1500mL,706代血浆300mL,10%葡萄糖200mL,0.9%氟化钠200mL,碳酸氢钠1.5g(30mL);手术中丢失量,尿量80mL,失血量100mL。手术后患者安全回病房,生命体征平稳。
围手术期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原因多于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衡,药物中毒或过敏、神经反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有关,长时间复杂大手术及失血较多的手术更易诱发心跳停止,该患者长时间肠梗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衡,毒素吸收,营养差,手术刺激,局麻药用量大,中毒性休克等原因叠加导致心脏骤停。本例复苏成功的原因有:坚持不要放弃;患儿年龄偏小,对缺氧的耐受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