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8岁,因“阵发性胸闷气短1年,加重3天”入院。该患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伴心悸,无心前区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无晕厥、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胸闷气短症状多为夜间明显,卧位较坐位明显并逐渐不能平卧,活动后上述症状可明显加重。3天前患者缘于感冒后再次出现胸闷气短症状,性质同前,自觉程度加重伴不能平卧。
查体:血压:148/99mmHg,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湿罗音及少量干鸣音,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见心前区异常搏动。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无抬举性心尖搏动,未触及震颤。叩诊心相对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20次/分,节律规整,心音正常,A2<P2,未闻及额外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中度水肿。辅助检查:肝功(病房)+血脂(病房)总蛋白62.1g/L,白蛋白37.6g/L,总胆红素23.86umol/L,直接胆红素8.93umol/L,间接胆红素14.93umol/L,血同型半胱氨酸21umol/l,肾功(急)+离子(急)+心肌酶(急)谷草转氨酶41U/L,乳酸脱氢酶276U/L,a-羟丁酸脱氢酶210U/L,尿酸468umol/L,钠131.0mmol/L,氯96.5mmol/L。
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功能IV级、低蛋白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血症。 治疗:调整饮食、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及心功能(红花口服液)、营养心肌、控制血压、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激素、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抑制心室重塑、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并发症、保护靶器官及对症治疗。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目前美国心力衰竭患者达到5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55万人,预计至2030年可能上升到1000万人。老龄化与各种危险因素增加是心力衰竭发病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达到10‰,大约80%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年龄超过65岁。心力衰竭发病率高,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力衰竭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强调以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基础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利尿剂对体液潴留的患者是必需的。地高辛可应用于已经开始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但是症状没有缓解的严重症状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和肾功能正常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用于已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仍持续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并有QRS波群增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