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1岁,因"反复腹泻、血便7年,再发1个月,腹痛4 d"入院,曾多家医院行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口服"美沙拉嗪1.0 g,3次/d"治疗,3个月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后患者因症状反复,采取中药、理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7年来,每年发作口腔溃疡3~4次,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治疗可缓解;每年发作疱疹性球结膜炎2~3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可缓解;近1年来,发生皮肤黏膜结节性红斑4次,外阴部溃疡1次,自愈;6个月前曾于我院皮肤科诊断为"白塞病",并予口服"沙利度胺、甘草酸苷、五菱胶囊"等治疗后好转,此后一直口服上述药物,症状时有反复。
入院体检:口、眼、外生殖器未见溃疡;脐周及右下腹压痛,针刺反应阳性。血常规血红蛋白(Hb)104.0 g/L,血沉(ESR)45 mm/h。ANA抗体谱(含抗ds-DNA)1∶100阳性,核颗粒型,均质型;pANCA阳性(+)。大便隐血(OB)阳性;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肠镜示回肠末端未见异常;回盲部呈唇形,开闭正常,盲肠有散在点状糜烂,黏膜下血管纹理清楚;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弥漫充血、肿胀,多发糜烂浅溃疡,不规则,大小不等,黏膜下血管纹理消失(图1A、图1B),再次报告为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伴糜烂。
图1误诊贝赫切特综合征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镜下表现 1A:回盲部呈唇形,开闭正常,盲肠有散在点状糜烂,黏膜下血管纹理清楚;1B:直肠黏膜弥漫充血、肿胀,多发糜烂浅溃疡,不规则,大小不等,黏膜下血管纹理消失
入院诊断:(1)溃疡性结肠炎可疑;(2)白塞病可疑。入院后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康复新、美沙拉嗪、沙利度胺、丙氨酰谷氨酰胺等综合治疗。经上述治疗3 d后,患者腹痛、血便症状未见缓解。遂加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30 mg,1次/d,除酪酸梭菌三联活菌片,康复新等其余药物均停用。1周后患者上述症状有所缓解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强的松30 mg,1次/d,康复新,酪酸梭菌三联活菌片。逐步减量强的松至10 mg,1次/d,维持。偶腹痛,无腹泻、血便等。3个月后复查肠镜,见回肠末端、回盲瓣正常,横结肠可见散在多发性息肉,乙状结肠多发瘢痕,直肠黏膜增厚,多发瘢痕(图1C、图1D),肛周未见脓肿形成。
1C:治疗3个月后复查,横结肠见散在多发性息肉;1D:治疗3个月后复查,直肠黏膜增厚,多发瘢痕
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又称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小血管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消化道、关节、肺、肾等多部位。BS累及消化道称为肠道BS,一般在BS发病4~5年以后出现,发病率为10%~50%,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均可受累。患者消化道症状早期表现隐匿。随着病情进展,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阵发性腹痛,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 该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入院,既往有口腔溃疡、疱疹性结膜炎、皮肤黏膜结节性红斑、生殖器溃疡病史。参照2014年版白塞病国际诊断标准(ICBD):症状/体征①眼部损害;②生殖器溃疡;③口腔溃疡;④皮肤损害;⑤神经系统表现;⑥血管表现;⑦针刺试验阳性。定义:① ② ③每项2分,④ ⑤ ⑥每项1分,⑦为非必需,如为阳性,额外加1分,得分≥4分提示诊断白塞病。该患者得分8分,故确诊BS。但从肠镜表现来看,该患者并无BS常见的回盲部病变,而整个病变呈弥漫性充血、肿胀,伴多发不规则小溃疡、糜烂,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且病理结果回示黏膜慢性炎症伴糜烂,符合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由于诊治过程中未能重视系统回顾病史,仅靠孤立观察内镜表现,造成多次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国内学者对肠道BS内镜分析研究表明,消化道病变部位以回盲部最为多见。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形成,以阿弗他浅溃疡及不规则溃疡多见,而孤立深大溃疡具有特征性表现,溃疡可单发或多发,以圆形或椭圆形居多。其他镜下表现包括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结节样增生、息肉形成等。由此可见,肠道BS病变范围广,病变表现形式多样,当肠道BS有类似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表现时,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消化科医生,仅依靠内镜及病理结果,也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患者病情,导致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结合患者病史进行综合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BS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目的在于减轻症状,控制病情,预防多脏器损害。根据ESSCCA采用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的BD治疗建议,肠道BS除需要急诊手术外应首先考虑柳氮磺毗咙、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TNF-a拮抗剂或沙利度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