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3 岁,因咳嗽、发热4天就诊。患儿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热峰39.3℃,无畏寒、寒战、抽搐,有咳嗽、流涕等,伴食欲不振,无呕吐及腹泻。
查体:体温38.7℃,脉搏 103 次/min,血压 93/62 mm Hg,体重15 kg,呼吸 26 次/ min,神清,精神反应可,皮肤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面色红润,口唇略干燥。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 I 度肿大,心率103 次/min,心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常规 WBC12×10^9 /L,N 0. 78,L 0. 26,CRP28 mg/L,尿常规未见异常,胸片双肺可见散在斑片状阴影。
诊断:支气管肺炎。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予静脉点滴阿奇霉素注射液,约5 min 左右,患儿出现抽搐、面色发白,烦躁不安,手足发凉,呼吸42次/min, 脉搏180 次/min,血压 70/40 mm Hg,心音低钝,无杂音,急查ECG示尖端扭转综合征型室速,随后出现心跳骤停。经及时抢救后恢复。
阿奇霉素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图:ECG长QT综合征 (1)研究表明红霉素可使豚鼠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明显延长,并选择性地抑制延迟整流钾电流(I k )中的快速激活成分(I kr )。 (2)红霉素对心室肌细胞直接的电生理作用较弱,只有在较高浓度时才会对单心室肌细胞 APD及I kr产生抑制作用,这也解释了抗生素静脉给药时,不良反应大于口服的现象。 (3)抗感染类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后易导致 TdP 和心源性猝死,其机制可概括为①APD 延长促发该期间钙离子内流或钠离子内流,从而促发早期后除极(EADs),EADs 达到一定阈值可引起室早;心肌传导纤维和肌细胞最易发生 EADs 和室早。②QT 间期延长可引起心室肌的复极不一致,引起单向传导阻滞和传导减慢;单向传导阻滞、传导减慢和频发室早均是引起折返激动和TdP的原因。在药物引起TdP前,常呈现短-长-短的规律,即在一个室早(短),后有一个较长的代偿间隙(长),在该代偿间隙内出现另一个室早(短), 即可促发 TdP。 如何规避阿奇霉素的致命性心律失常风险? 对相关文献报道整合,给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确诊的QT间期延长,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病史,心动过缓,或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不能使用; 正在使用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不能使用; 患者处于促心律失常状态(特别是电解质平衡紊乱),例如未纠正的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临床上明显的心动过缓和正在服用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能使用; 心脏病患者对影响 QT 间期的药物更为敏感,应避免使用; 对于存在上述情况的患者,应更换其他抗生素治疗,在选择替代药物时应考虑到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同样存在 QT 间期延长的副作用; 能口服用,尽量不要静脉给药: 有心脏基础病应避免使用,如川崎病累及冠脉、风湿热累及心脏导致心律失常者; 父母有阿奇霉素导致心律失常病史者慎用; 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者应慎用阿奇霉素,如癫痫病史患儿使用可能出现癫痫发作; 阿奇霉素和地高辛联用时,需注意观察心律; 慎重将阿奇霉素与复方甘草片合用,必须用时注意ECG的QT间期变化,适当补充钾剂; 不能超量或长时间使用阿奇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