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胃溃疡伴出血—胃癌病例分享!

吴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胃癌 腹水 胃溃疡

主诉 病史

患者,男,60岁,因“中上腹胀痛4月余,加重1周”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4月前自觉中上腹胀痛,餐后加重,伴烧心、恶心等,无反酸、呕吐、食欲下降,曾于2016-09-26、2016-09-27出现两次黑便,2016-9-29于我院我科门诊就诊,查血常规:红细胞3.83*10^12/L,血红蛋白116g/L,细胞比积34.8%,淋巴细胞百分比17.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5 *10^9/L,乙肝表面抗原(-),谷丙转氨酶21U/L,粪常规正常。2016-10-13胃镜示:食管粘膜充血水肿,与周围界限清楚,胃窦前壁近幽门处可见一1.0*1.2cm凹陷性溃疡伴出血,诊断为食管炎(LA-A),胃溃疡伴出血(活动期)。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消化内科,予洛赛克静滴抑酸治疗胃溃疡,等待胃镜病理报告,并预约腹部增强CT检查排除胃恶性溃疡,胃镜病理提示腺体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故转外科手术治疗。

查体 辅查

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脊柱畸形,无双下肢浮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 Ⅴ级,右侧肢体肌力 Ⅴ级。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未见其余特殊查体发现。 辅查:血常规:红细胞3.83*10^12/L,血红蛋白116g/L,细胞比积34.8%,淋巴细胞百分比17.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5 *10^9/L。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生化:谷丙转氨酶21U/L。粪常规:黄,软,余正常,粪隐血血红蛋白 阴性,粪隐血转铁蛋白 阴性。2016-10-13 胃镜:食管粘膜充血水肿,与周围界限清楚,胃窦前壁近幽门处可见一1.0*1.2cm凹陷性溃疡伴出血,食管炎(LA-A),胃溃疡伴出血(活动期)。 上腹部CT: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匀称,密度未见异常,肝内血管显示清楚,造影剂充盈均匀,肝内胆管无扩张;脾脏无肿大,密度均匀;胆囊区无殊,未见明显病灶;胰腺、所见肾脏尚可;后腹膜无明显肿大淋巴结;腹腔内无积液。胃充盈可,胃窦部胃壁略增厚。胃充盈可,胃窦部胃壁略增厚,请结合临床及内镜。胃镜 病理(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腺体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

诊断 处理

术前诊断:胃溃疡癌变。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胃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手术。开腹后先探查肿块位于胃窦部,大小约3cm,已经侵犯浆膜层,肿块约在幽门,直径3cm,肝脏、胆囊、脾脏、小肠、结肠、肠系膜、大网膜、盆腔、腹壁未见明显转移灶,未见腹水。决定行胃癌根治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标本及淋巴结送病理,病人安返。术后予对症治疗,恢复佳。术后病理: 胃大弯):低分化腺癌,癌侵及浆膜外脂肪组织,脉管内见较多瘤栓,神经周围见癌浸润。 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7(+)、CK19(+)、Ki67(70%+)、Her-2(-)、CEA(+)、CK20(部分+)、Villin(+)、CD34(血管+)。   ▉标本类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标本 ▉肿瘤部位:肿瘤位于胃大弯,距胃上部切缘8CM,距十二指肠切缘约1.5CM ▉大体类型:溃疡浸润型 大小:2.5×2CM ▉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 ▉肿瘤浸润深度:侵及浆膜外脂肪组织 ▉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 ▉切缘:十二指肠切缘脉管内见癌浸润;胃上部切缘未见肿瘤浸润 ▉区域淋巴结: 以下均见癌转移: 1、大弯侧淋巴结6/11枚见癌转移,另见癌结节一枚。 2、送检淋巴结(详见病理号2016-36776): (肝总动脉旁淋巴结)1/1枚见癌转移,(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深切后淋巴结被膜血管内见瘤栓,(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1枚见癌转移,脉管内见瘤栓。 以下未见癌转移:小弯侧淋巴结0/6枚未见癌转移。 ▉肿瘤旁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淋巴结免疫反应状态:SH(+),PH(+),GH(+) ▉肿瘤间质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反应(+) 术后诊断:胃癌(T4N3M0)。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胃癌(T4N3M0),进展期胃癌,虽然患者为胃溃疡伴出血,术前CT检查提示胃壁增厚,胃镜下观察下来不算进展期胃癌,不过手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进展期胃癌,且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总体预后不好,患者较年轻,故术后需要辅助化疗,不过除了辅助化疗,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案?不知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发布于 16-12-20 21:41

2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