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4岁,因右耳肿物生长伴肿胀畸形3年,左耳肿物生长2 d入院治疗。该患者约3年前右耳郭无诱因出现一皮下肿物,触之有波动感,注射器穿刺后有淡黄色清透液体流出。起初未在意,未系统诊治,后随时间增长右侧耳郭逐渐变厚变硬,外观畸形,表面皮肤颜色加深。于3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耳郭肿物切除术,术后肿物迅速复发,近两日左侧耳郭上极亦出现相似的皮下肿物。病程中患者精神状态较好,无体质量突然减轻。
右耳郭上半部分肿胀畸形,其内肿物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界限不清,其表面皮肤颜色略暗,耳郭精细结构分辨不清;对耳轮及三角窝处各有一瘢痕,长约0.3 cm,未隆起,肿物质韧,无破溃,无压痛。左耳郭上极可见大小约1.0 cm×0.4 cm皮下肿物,其表面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致,皮温不高,质软,有波动感,无压痛,外耳道及耳垂结构正常且左右对称。
患者于局部麻醉下完成右耳肿物切除术,并将切取肿物送病理检查。左耳肿物内抽出少量淡黄色清亮液体后肿物消失,所抽取液体送细菌/真菌培养。术中见右耳肿物可与其表面皮肤剥离,病变累及软骨,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切面灰白色,实性,质韧。切取包含所侵袭软骨的肿物组织后,可见耳郭软组织因失去支撑而塌陷变形,术后1周时,右耳患区原有塌陷的软骨已被新生病变组织填充,左耳肿物再次隆起,体积与术前相似。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诊断:(右耳甲艇)增生的致密纤维组织累及软骨组织,呈瘢痕疙瘩样改变。(右耳甲艇)增生的纤维组织及炎性肉芽样组织破坏软骨组织。
治疗3个月后检查结果:免疫球蛋白A为2.78g/L,补体C3为0.68 g/L,补体C4为0.14 g/L,血沉2 mm/1h末,C-反应蛋白1.18 mg/L。患者病情稳定,耳郭原有病损部位无病情复发或加重,无鼻部、气管及其他全身系统受累;各检验指标未见恶化。继续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