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男性,65岁。因右侧鼻腔流臭脓涕8个月,门诊以“右全组鼻窦炎”收入院。2年前因鼻咽癌(T3N1M0)行60Co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剂量为70 Gy。CT扫描显示:右侧鼻腔、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图1)。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右侧全组鼻窦炎,拟行鼻内镜手术。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鼻内镜下见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切开钩突,开放筛泡、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见上颌窦、筛窦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及脓栓样物,窦腔黏膜肿胀、质脆,筛顶骨质较疏松。在处理筛顶时突然有清亮的液体溢出,探查漏口约2 mm×3 mm,确认为脑脊液鼻漏。待术腔病变清理完毕后,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 mL。取鼻中隔带蒂黏膜瓣约15 mm×10 mm向上翻转贴附于漏口处,外涂生物蛋白胶,再覆明胶海绵,碘仿(三碘甲烷)纱条填塞术腔。为预防术后颅内感染,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0.8g + 磷霉素8.0 g,每隔12 h 1次,共5 d。术后患者无感染征象。术后14 d抽出鼻腔内填塞的全部碘仿纱条,未见脑脊液鼻漏。
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显示右侧鼻腔、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
病例2 女性,19岁。因右侧鼻塞、突眼6个月,放疗后3周,以“右鼻腔、筛上颌窦骨母细胞瘤”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此前,患者在外院曾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由于术中出血较多,仅取出少部分肿瘤组织,病理证实为骨母细胞瘤,行60Co放疗,剂量为35 Gy。在放疗结束后,鼻塞、突眼等症状未见明显减轻。CT扫描显示:右侧鼻腔、筛窦占位性病变,并向右上颌窦、眶内及前颅底扩展(图2)由于肿瘤对放疗不敏感,我们决定行鼻侧切开入路肿瘤切除术。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见鼻腔部分肿瘤表面有蛋壳样骨密质,内为松质骨样结构,有砂粒感,极易出血。由于肿物与筛顶部分界线不明晰,处理此部分病变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即使这样仍然出现脑脊液鼻漏。主要是术中出血较多,吸引器易被砂粒样肿块堵塞,在钳取筛顶处病变时损伤筛板及硬脑膜所致。由于中鼻甲被肿瘤压迫吸收,鼻中隔带蒂黏膜瓣距离漏口较远,取下鼻甲作为修复材料。于下鼻甲前端切取部分下鼻甲(连同下鼻甲骨),纵行剖开形成一游离黏膜瓣,约12 mm×10 mm,贴附于漏口处,外涂生物蛋白胶,再覆明胶海绵,碘仿纱条填塞术腔。次日,右侧鼻腔可见较多血水样渗液。在给予甘露醇降颅压的情况下观察治疗2 d,仍有较多渗出,疑为脑脊液鼻漏。遂行手术探查,抽出右鼻腔内填塞的碘仿纱条。清除明胶海绵后,见修补处下鼻甲黏膜瓣色泽红润,周围无清亮液体渗漏。确认无脑脊液漏出后,予以碘仿纱条填塞术腔。术后仍有渗液,考虑碘仿刺激、术腔较大等因素,加用抗过敏药物,渗出渐减少。14 d后抽出鼻腔内填塞的碘仿纱条,未见脑脊液鼻漏。
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显示右鼻腔、上颌窦、筛窦占位性病变,向眶内、上颌窦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