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某,男,3岁6个月。 主诉:发热、咳嗽2天。 病史:患者于2天前因受凉后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5℃,伴咳嗽,咯黄痰,气促,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紫绀,曾在外院西医儿科就诊,查血常规示:WBC:13.1*109/L,NEUT:92.2%,诊断为“肺部感染”,儿科医师建议输液治疗,因患者家属拒绝输液求诊于中医,刻下症见:发热,伴咳嗽,咯黄痰,气促,汗出,无寒颤,无紫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腹痛,精神状态尚好,睡眠胃口差,小便黄,大便秘结。
查体:T 39.1℃,P112次/分,R23次/分,BP 108/65mmHg。全身皮肤无黄染、苍白、发绀,无皮疹及皮下出血,无肝掌、蜘蛛痣,皮肤弹性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苍白、发绀,口腔粘膜完整无破溃,伸舌居中,无震颤,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无抵抗,未触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闻及颈部血管杂音。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双侧触觉语颤对称,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未问及干啰音,未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心率112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及附加音。腹软,上腹部鼓胀,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脾及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约4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舌红苔薄白腻,脉滑数(见舌象图)。 辅查:血常规示:WBC:13.1*109/L,NEUT:92.2%。
诊断:肺炎——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治疗: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因考虑患儿病情较重,在患儿家属签字拒绝住院、拒绝输液的情况下疏于处方:麻黄5g,北杏6g,石膏15g(先煎),炙甘草4g,厚朴6g,莱菔子12g,瓜蒌仁10g,桑白皮8g。3剂,水煎服,每天1剂。
随访:患者服用第一剂中药后泻下秽臭大量大便,遂热退大半,但仍咳嗽,咯大量黄粘痰;患者服完三剂中药后复诊发热全退,咳嗽、咯痰、气促均明显缓解,舌红苔薄白腻,脉滑,遂疏于止嗽散加减调理。 讨论:本例患儿是由风热袭肺,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咳喘气急,脉滑而数,此时急当清泄肺热,宣肺平喘,故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伤寒论》第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中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内经》曰“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中肺热咳嗽之人往往可见便秘之症,故选择厚朴、莱菔子、瓜蒌仁、桑白皮既可以化痰平喘又可以通大便,肺中痰热可从大肠而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