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患者女性,72岁,主因“腹胀、纳差2个月余,肝区疼痛20天”于2015年12月1日收住我科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服用中药后觉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腹泻、腹痛,无发热,无皮肤黄、眼黄、尿黄,当地医院予中成药口服后症状无缓解。20天前出现肝区隐痛,与进食及体位无关,无放射痛,无发热,伴双下肢及面部水肿,尿量较前减少(具体不详),当地医院查腹部B超提示肝内多发结节,转移癌可能,予利尿治疗。1天前体温升高,最高37.7℃,无寒战。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差,二便正常,体重较前增加6kg。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患美尼尔综合征、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贫血,长期用药。1个月前因咳嗽咳痰、胸痛、喘憋,服用抗生素、止咳化痰、止痛等药物。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无手术史、血制品输注史,对“磺胺”过敏。从事电镀工作20余年,接触正己烷,无吸烟史,无饮酒史。服用口服避孕药10余年。母亲因肝硬化去世。无恶性肿瘤家族史。
查体:体温36.4℃,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下肺可闻及吸气相湿音。心脏无阳性体征。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墨菲征(Murphy's征)阴性,肝肋下5cm,剑突下7cm,质中,无压痛,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6.44×109/L,血红蛋白(HGB)74g/L,血小板(PLT)137×109/L。 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5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9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109U/L,碱性磷酸酶(ALP)142U/L,白蛋白(ALB)34g/L,总胆红素(TB)24μmol/L,直接胆红素(DB)13μmol/L。 凝血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14.7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1.6s,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2。 肿瘤标志物:癌抗原(CA)12553.69U/ml,甲胎蛋白1.02ng/ml,CA19-911.13KU/L。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阴性。肝脏弹性测定:67.8kPa。 腹部B超:肝右叶最大斜径16.4cm,左肝剑下7.0cm,实质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实性强弱不等回声,部分融合,最大3.2cm×2.4cm,弥漫性肝肿大,肝脏弥漫性占位性病变。腹部CT(图1):弥漫性肝肿大,肝脏表面不规则,肝实质可见多个不均匀低密度结节,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均匀强化,转移瘤不除外,盆腔少量积液。 胸部CT:双肺纹理增粗;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炎性改变可能;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 入院诊断肝占位性质待查。入院后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图2):送检肝组织4条,其中3条组织肝窦显著扩张,肝窦被覆异型梭形细胞,另1条组织中肝组织结构破坏,可见梭形肿瘤成分,其间可见不规则的裂隙,细胞异型明显,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角蛋白(CK)(-),肝细胞(hepatocyte)(肝细胞+,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CD31(++),CD34(++),突触蛋白(Syn)(-),嗜铬蛋白A(CgA)(-),CD56(-),LCA为散在少数细胞+,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50%),符合血管来源恶性肿瘤,血管肉瘤可能性大。结合病理,确诊原发性肝血管肉瘤。
治疗和转归 予保肝、补充白蛋白、利尿治疗。 住院期间患者持续低热,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肿瘤性发热。 2周后,患者复查腹部B超提示,肝内占位病变较前明显增大,考虑肿瘤进展快,恶性程度高。加之患者年龄较大,评估疾病预后不良,患者及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肝血管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部不适、腹胀、体重下降、疲劳等,个别病例可出现急性肝衰竭、肿瘤出血所致急腹症,体征可有肝大、黄疸、腹水等。影像学检查也缺乏特异性,易与肝血管瘤、多血供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等混淆。 肝血管肉瘤可有单发或多发,多数病例在CT平扫时呈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不一致,动脉期可见周边结节状强化,或中心区小片状不均匀强化,甚至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可见强化向内填充、均匀或欠均匀。本例患者腹部CT平扫时病灶呈低密度,动脉期及门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均匀,对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