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4岁,因“腹痛15天,伴恶性、呕吐”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在1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呈现持续性烧灼样痛、陈发性加剧,伴有恶性、呕吐、呕吐出为内容物,感返酸、嗳气不适,无腹泻、腹胀,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后壁见有2.5*2.5cm大小巨大深凹溃疡,周围粘膜隆起,质韧易出血。胃窦病变性质待定。病理:胃窦粘膜慢性炎及炎性渗出坏死组织伴少量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遂以“胃窦上皮内瘤变、胃溃疡”收入我科手术治疗。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略差,胃纳略差,大便如常,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睡眠一般。
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脊柱畸形,无双下肢浮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 Ⅴ级,右侧肢体肌力 Ⅴ级。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未见其余特殊查体发现。 辅查:血常规:血红蛋白 108 g/L ,血小板 115 X10^9/L ,中性细胞百分比 90.5 % 。肿瘤标记物:AFP:3.01ug/L,CEA:2.17ug/L,CA19-9:9.94KU/L,CA-125:7.44KU/L。血生化:总胆汁酸 13.4 μmol/L ,尿素 7.9 mmol/L ,余项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乙肝、丙肝、HIV、梅毒均阴性。肝肾功能,凝血未见异常。 胃镜报告:胃窦巨大溃疡(胃Ca?性质待病理)。胃镜病理提示:胃窦低分化腺癌。上腹部CT:胃窦部胃壁增厚,局部见肿块影,增强后肿块呈明显延迟强化,相应粘膜中断破坏,呈"火山口样"改变,浆膜面欠光整,周围脂肪间隙存在。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1.胃窦部肿块伴溃疡形成,考虑胃窦Ca可能,请结合临床及胃镜。2.肝脏及右肾小囊肿。3.左肾小结石。
术前诊断:胃窦低分化腺癌。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毕一式吻合)+剖腹探查术+腹腔粘连松解术,术中肝脏、腹膜、盆腔、肠系膜上血管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块位于小弯侧胃角处,大小约4*3cm,质硬,侵及浆膜层。予行胃癌根治术(毕I),D2。手术经过顺利,术后予以抗炎、止血、营养、抑酸、支持等对症治疗,予切口换药后,切口恢复可,无明显渗出。术后病理: 下半胃 标本类型:下半胃切除标本,胃大弯12.5cm,胃小弯8.5cm 肿瘤部位:肿瘤位于胃窦,距上切5.5CM,距下切5.5CM 大体类型:溃疡浸润型,大小: 3.5×3 CM 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 肿瘤浸润深度:全层 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 切缘:上下切缘均未见肿瘤浸润 区域淋巴结: 以下均未见癌转移: 胃小弯LN:0/7枚,胃大弯LN:0/8枚,(肝总动脉旁LN、大网膜结节):血管脂肪组织。 肿瘤旁病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淋巴结免疫反应状态:SH(+),PH(+),GH(+) 肿瘤间质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反应(+)下半胃切除标本:胃窦低分化腺癌,肿瘤侵及全层。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7(+)、CK20(-)、Villin(+)、Her-2(-)、Ki67(60%+)、CEA(+)、CK19(+)、S-100(-)、CD34(-)、SYN(-)、CHG(-),特殊染色AB/PAS(-/+)。术后诊断:胃窦低分化腺癌,T4N0M0,IIB期。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T4N0M0,IIB期,且高危因素。 目前,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收治的胃癌病人大多数是中晚期癌。手术切除率仅50%左右。而且,单纯手术的疗效甚差,术后五年生存率也只有20%~30%,作为综合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化疗,是当今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至今仍缺少对胃癌具有特效的药物,仅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本患者拟行辅助化疗,我们的拟化疗方案是希罗达+奥沙利铂。那么问题来了,针对这个患者请问大家认为采用的辅助治疗方案是什么?需不需要联合靶向治疗?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案?不知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