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1岁,因“体检发现“左上腹占位”一月余”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诉一月余前体检B超示左上腹占位,自诉无不适,无恶心呕吐、无明显嗳气、反酸症状,无吞咽困难,无腹痛腹泻、黑便、无呕血、无胸闷心慌等症状。我院门诊查B超示左侧脾肾间隙实性团块(肾上腺来源?)。超声造影示左肾内下方富血供占位(考虑来源于结肠,炎性可能大,MT不除外)。肠镜示距肛门35cm至40cm处见一巨大菜花样新生物,肠腔狭窄,内镜勉强通过,距肛门20cm处见一0.5*0.6cm隆起性病变,表面凹陷。肿瘤标记物正常,患者诊断为结肠脾曲MT,乙状结肠隆起凹陷性病变。现为进一步诊治,拟“降结肠肿瘤”收治我科手术治疗,病程中精神可,胃纳可,大便如常,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睡眠好。
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见其余特殊查体发现。 辅查:血常规:白细胞 6.7 X10^9/L ,红细胞 4.45 X10^12/L ,血红蛋白 103 g/L ↓,血小板 357 X10^9/L ↑,淋巴细胞百分比 33.0 % ,中性细胞百分比 56.9 %。肿瘤标记物:正常。肝肾功能,凝血未见异常。 腹部CT:降结肠局部肠壁可疑增厚,建议增强。肠镜示距肛门35cm至40cm处见一巨大菜花样新生物,肠腔狭窄,内镜勉强通过,距肛门20cm处见一0.5*0.6cm隆起性病变,表面凹陷。诊断为结肠脾曲MT,乙状结肠隆起凹陷性病变。
术前诊断:结肠脾曲MT,乙状结肠隆起凹陷性病变。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腹腔镜降结肠肿瘤根治术,探查:腹膜(-)、盆腔(-)。术中见肿瘤位于结肠脾曲,4*4cm大小。术中诊断:降结肠肿瘤,遂行既定术式。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给予抗炎补液对症补液支持,现患者恢复良好,一般情况可。术后病理:左半结肠 标本类型:左半结肠切除标本 肿瘤部位:切除肠管全长11.5CM,肿瘤位于:左半结肠, 距一侧切缘6 CM ,距另一侧切缘5.5CM,大小 3 × 7 CM 大体类型:隆起型,肿瘤环绕肠壁:4/5周 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II级 浸润深度达:浅肌层 淋巴管内癌浸润:(-),血管内癌浸润:(-),神经周围癌浸润:(+) 切缘:上下切缘均未见癌浸润 区域淋巴结: 以下均未见癌转移: 肠系膜LN:0/21枚,(左结肠血管根部LN):0/1枚,(肠系膜血管根部LN):0/1枚。 淋巴结免疫反应状态:SH(+),PH(+),GH(+) 癌周间质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反应(+) 非肿瘤区病变:粘膜慢性炎症左半结肠切除标本:管状腺癌II级,肿瘤侵及浅肌层。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7(-)、CK20(+)、Villin(+)、CEA(+)、CDX2(+)、Ki67(80%+)、S-100(-)、CD34(-)、PMS2(+)、MLH1(+)、MSH6(-)、MSH2(+)。术后诊断:降结肠恶性肿瘤(管状腺癌II级 T2aN0M0 I期)。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降结肠恶性肿瘤(管状腺癌II级 T2aN0M0 I期)。 结直肠癌根治术可选择传统开腹方式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全世界已获得较广泛的开展,是腹腔镜消化道外科中最成熟的手术方式。现有的临床研究表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已相当甚至优于开腹手术。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操作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在治疗原则上,腹腔镜消化道肿瘤手术同样须遵循传统开腹手术的肿瘤根治原则,但手术的关键问题与其他部位大肠癌手术一样,必须遵循无瘤原则,手术层面解剖和肠管血供的裁剪、保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腹腔镜技术得到的大力的发展,是我们年轻医生必须掌握的手术技能。本患者因为术后病理分期较早,无淋巴结转移,列为低危患者,没有使用静脉化疗,密切随访观察中。到底要不要化疗呢?有治疗方面的建议,欢迎大家提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