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5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多发囊肿1月”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于1月前体检发现“多发性肝囊肿”,无腹痛、腹胀无皮肤黄染,不伴发热、恶心。既往否认肝炎病史。5天前今来我院门诊就诊,查CT示:1.肝脏多发囊肿 2.双肾小囊肿。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可,胃纳可,大便如常,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睡眠好。
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见其余特殊查体发现。 辅查:血常规:白细胞 3.8 *10^9/L ,红细胞 4.27 X10^12/L ↓,血红蛋白 146 g/L ,血小板 228 X10^9/L ,中性细胞百分比 59.3 % 。肿瘤标记物:正常。肝肾功能,凝血未见异常。 上腹部CT: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匀称,肝脏可见一个圆形异常信号影,呈T1W低T2W高信号影,内部信号均匀,较大者大小约6.2X4.8X6.5cm,边界清楚光滑,动态增强后早期见病灶不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未强化;肝内血管未见异常,胆管无扩张。所见胰腺,胆囊及无殊。双侧肾脏实质内见多发囊性信号,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较大者大小约0.8cm;后腹膜无肿大淋巴结,腹腔内无积液。
术前诊断:多发性肝囊肿。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全麻下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腹腔镜探查:穿刺无损伤、无出血,无腹水,肝脏、小肠、结肠未见异常,大网膜与胆囊明显粘连,胆囊颈部粘连,肝十二指肠韧带及毗邻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仔细分离粘连,见肝囊肿位于肝脏IV段,大小约8cm*7cm*6cm,囊壁厚约0.6cm。穿刺减压,吸出囊液约700毫升浑浊样液体。超声刀切除囊壁约五分之四。电凝止血满意,检查创面无渗血,无胆漏。通过剑突下切口取出囊壁送冰冻检查,报告示:肝囊肿伴胆管上皮细胞。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缝合切口。温氏孔置负吸球一只引流,手术顺利,术后病人安返病房。术后予对症治疗,恢复佳。术后病理: (肝):多发性胆管源性囊肿,伴胆管上皮乳头状增生。送检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7(+)、CK20(-)、Villin(+)、CAM5.2(+)、CA199(+)、KI67(1%+)、Hep1(+)、CD34(血管+)。大体检查:送检灰红色囊壁样组织,大小5x3x0.2cm,囊壁厚0.2cm,囊壁光滑。 术后诊断:多发性胆管源性囊肿。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多发性胆管源性囊肿。 多发性肝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病变,一般会合并其他器官性的囊肿,如多囊肾。囊肿一般都是先天存在的,大都可呈单独或多个状态存在。其囊肿边界比较清晰,内贮存囊液体内不易发现,会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这种现象可分布在肝脏的各个叶段,也可局限于肝胆内的小管。囊内液体成分随囊肿类型、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改变。多囊肝的囊液澄清,若囊内出血,则囊液呈棕或红色,如果并发感染,囊液可呈脓性。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肝囊肿首选最佳的方法,是一种新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的特点。这种肝囊肿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微创器械,利用腹腔内镜,腹腔内照明和电子摄像系统,在体内完成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本患者术后恢复快,但是术后需要随访观察治疗,存在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