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分享一例骨软骨瘤的治疗

付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软骨病

主诉 病史

患者,男,12岁 主诉:右大腿远端疼痛2月余 现病史:患者2月前长跑后自觉右大腿远端疼痛,至当地医院诊治,给予膏药外敷治疗,效差,行DR回示:右股骨远端占位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查体 辅查

查体:右大腿远端皮温不高,轻微压痛,可触及一3cm*3cm*2cm大小质硬肿块,按压无活动。 辅助检查:根据DR可初步判定为“骨软骨瘤”,患者持续疼痛,未排除恶变可能,行MRI检查,排除恶变可能。

诊断 处理

患者家属要求手术治疗,患者单发性骨软骨瘤,出现疼痛症状,有手术指征,完善术前准备后,择期行“右股骨远端骨软骨瘤切除术”,术中将肿瘤充分显露,将骨膜、软骨帽盖、骨皮质及基底周围正常骨质一并切除。术后病理回示:骨软骨瘤。

随访 讨论

单发性骨软骨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之一,是源于生长软骨异常的骨膜下增生的一种错构瘤。又称外生骨疣,甲下骨疣(指、趾末节的小的骨软骨瘤)。单发性骨软骨瘤多位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常见于膝周和肩周骨的干骺端。临床特点为逐渐长大的硬性肿块无自觉疼痛症状,无压痛。手术切除彻底,术后则不复发。 虽然单发性骨软骨瘤恶变率极低,但一定要注意,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发生在肩胛骨、骨盆及脊柱的骨软骨瘤还是有一定恶变率的(统计数据为百分之一左右)。 单发性骨软骨瘤常在20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年龄对诊断和预后很重要。青春期前,单发骨软骨瘤的生长是正常的,几乎不可能产生四周型软骨肉瘤,在8~10岁前很少见到;其生长与骨骼相似,在青春期前后其体积达到最大,故大多数单发性骨软骨瘤在10~18岁间出现症状;如果单发性骨软骨瘤在成人期重新开始生长,几乎肯定其已转变成软骨肉瘤。单发性骨软骨瘤多位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常见于膝周(尤其是股骨远端)和肩周(肱骨近端)骨的干骺端;其他依次为踝部、股骨近端、腕部,见于肩胛骨、骨盆(多在髂骨),脊柱(后弓),很少发生于躯干骨,个别患者见于手和足的短管状骨。位于深部的单发性骨软骨瘤,如位于椎骨和髂骨,可因无症状而不被发现。临床特点为逐渐长大的硬性肿块,无自觉疼痛症状,无压痛。肿瘤长大时可见皮下突起,当肿瘤过大或由于解剖部位关系,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若肿瘤基底部骨折可引起疼痛、肿胀。单发性骨软骨瘤起源于骨平面并与之相连,而与软组织没有粘连。在骨骼的生长期,缓慢增大的无痛性骨赘几乎是惟一的症状。可由于其他原因作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单发性骨软骨瘤可与覆盖其上的肌肉、腱膜和肌腱等结构产生摩擦,在其表面形成滑液囊肿。 X线的特点是在长管状骨的表面有一背离关节面生长的骨性突起,由骨皮质及骨松质所组成,与干骺相连。肿瘤基底部形状不同,可分为有蒂及无蒂两种。常发生在干骺端肌腱与韧带附着处。其生长沿肌腱及韧带所产生的力的方向生长。肿瘤的顶端有厚薄不一的软骨覆盖,称为软骨帽盖。薄的仅呈线状透明区,不易看到;厚者呈菜花样致密阴影。若帽盖小,分界清楚,带有规则点状钙化,表现为良性生长。如帽盖大且厚,边界不清楚,含有不规则或不完全的钙化,应注意其恶性变的可能。骨软骨瘤在髂骨部位时,可形成大的软组织包块,将周围结构推移变位,其钙化类型是多样的、不规则的。这时较难鉴别肿瘤为良性或是恶性。骨软骨瘤在手、足小骨上的X线表现类似于在长管状骨的表现,在指、指末节可有小的骨软骨瘤存在,称为甲下骨疣。一般情况下,X线已足以作出诊断,但在考虑有恶变可能时,一定要完善术前检查。 单发性骨软骨瘤无症状者可不手术,仅密切观察。若患者在活动时感该处疼痛,或局部长大者,应手术切除。手术时将肿瘤充分显露,将骨膜、软骨帽盖、骨皮质及基底周围正常骨质一并切除。如果术中肿瘤表面骨膜剥离不净或肿瘤基底周围正常骨质切除过少,可遗留骨的突起。若手术切除彻底,术后不复发。而甲下骨疣,手术虽小,若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单发骨软骨瘤疑有恶变时,应作核素扫描或CT检查,但仍难做出定性诊断,故应早期做彻底切除,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发布于 16-01-17 17:00

7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