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医,中医理论其实颇为有限,大致也就是本科时学习过的中医学概论,不过身处于中医盛行的广东,耳闻目睹,还是对中医药的应用有所见闻。其中有自身亲历,有旁听途说。所见有过关斩将,也有败走麦城的。其中有个老年肺炎的,应用竹叶石膏汤颇有些印象。这是一个80余岁的男性患者,因畏寒高热,咳嗽咳痰近一周而来就诊,来时一听就知道双肺啰音很多,胸片一拍,证实了肺炎的诊断。因患者年龄大,遂收住入院,予罗氏芬、莫西沙星抗感染及祛痰等对症处理。患者在三四天后体温逐步下降,但就是降到37度7、8左右就降不下去了。
一周后给患者复查胸片,跟原来的片子相比是明显吸收,患者的肺部啰音也是大有好转,血象复查也在恢复。然而,老人家一直食欲不振,胃纳极差,低热状态反复迁延。抗生素更换了几次,未见有特别起色,抗生素继续升级并无指征。这时家属从自身提出看法,认为是抗生素损伤正气让老人家不能进一步好转,要求停用抗生素。经过一些沟通后,同意停药观察。这时家属又提出,应该要给病人弄一点什么吃的好。恰好当时网上中西医之争很火热,其中便有人提到了“竹叶石膏汤”,印象中是可以可以煮成粥的,而且对于伤寒后余热未尽效果不错。默想了一下,其中并无有毒剧烈品种,使用至少是不会有大错的。便告知家属,不妨按照这个竹叶石膏汤的方子,给老人家熬点粥水。
效果还是很神奇的,患者食纳不佳,但是对于熬制的粥水并不抗拒,反而喝得有滋有味,喝完之后便可安静卧床,自述身体通透,有点小汗慢慢渗出,很舒服。而不是一开始使用布洛芬之类的退热药物那种大汗淋漓,身体疲惫不堪的感觉。每次喝完之后小憩片刻,精神劲都要恢复一些。在随后的三四天内,体温热锋每天均和缓而稳定的下降,逐渐降到了正常,顺利出院。家属也很满意。
闲读《胡希恕讲伤寒论》,发现老前辈对于这样一个方子在感染后低热方面早有论述,看来并不是我歪打正着。不妨引用如下“397 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第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子“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这个伤寒大病是解了,但人还未恢复,人要恢复主要是在胃。人也虚,也瘦,感觉气不足,气短。而且老要欲吐,气逆欲吐。古人说这个壮伙食气,这个气短主要有热的关系。这个热能够伤人气,这是内经上的话,壮伙食气,气食少火。这个胃呀,喜温不喜寒,所以胃平时得温才能够。少火食气,不要用大劲儿,你要是热大发了反倒食气,就短气。从这个少气上说,他这个有热象。那么气逆欲吐呢,他是胃不好。当然胃虚按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胃阴虚了。它就是胃虚有热,那么竹叶石膏汤这是个好药。这个方子由麦门冬汤来的,又另外加石膏。这个竹叶、半夏都是下气的药,下气止逆,所以这个竹叶也是咳逆,半夏治呕逆,是下气止逆的。那么另外呢,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都是建胃的。不过麦门冬这个健胃呀,是健胃生津,它是甘寒。我们胃要是虚有热可用,胃虚而有寒是不可用的。人参这个药它是平稳药,它微寒呀,寒热都可以用,唯独麦门冬不是这样。尤其石膏更不行了,那是专祛热的。这个主要是胃气虚而又热,才有这个虚瀛少气,气逆。这个气逆我理解,一方面咳嗽也有了,一方面呕逆也有了,欲吐。竹叶石膏汤这个药呀,一般对于肺结核挺好,在末期时挺有效,但是在初期时用石膏的机会还是少的。这个药很好,我们一般治这个人胃虚有热呀,咳逆呕逆呀,这个方子都挺好使。这个大病差后,虚热老是不断,老有。那么发生虚瀛少气,气逆欲吐时可用这个方子。这个人方子你们看看,半夏、人参、甘草、麦门冬,就这个麦门冬,麦门冬它是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的,就是治咳嗽,咱们说清阴养肺就是这办法。另外它加上竹叶石膏,祛热下气的力量更大了。这个方子最常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