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患者,男,52 岁。 因腰、腹部及下肢起丘疹、斑丘疹8个月来院就诊。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腰、腹部出现红色或淡褐色丘疹、斑丘疹,约米粒至绿豆大,表面光滑,无痛痒。 5个月前,患者四肢伸侧出现散在毛囊性丘疹,皮损表面少许白色鳞屑,且不易脱落。 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给予外用药物治疗,未见好转。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类似疾病史及家族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腹、背部可见散在米粒大紫红色丘疹,表面光滑。 四肢伸侧散在分布米粒至绿豆粒大丘疹、斑丘疹,大部分与毛囊一致;皮损表面可见白色脱屑,不易剥脱; 质地中等, 表面无萎缩。所有皮损均未见明显的毛囊角栓、表面未见明显的苔藓化、其上毛发及患者其他区域毛发未见明显脱落。皮肤组织病理示:(腹部)角化过度,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局部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见色素失禁,淋巴细胞间断性带状浸润,符合扁平苔藓。 下肢皮损示:表皮大致正常,基底细轻度水肿,真皮内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毛囊上皮轻度海绵水肿,结合临床符合毛囊性扁平苔藓。
诊断:亚急性点滴型扁平苔藓、毛囊性扁平苔藓。治疗:给予雷公藤片、甲泼尼龙,每日晨服;交替外用复方维胺酯软膏、复方咪康唑软膏、复方肝素钠软膏,治疗4周后,患者皮损部分缓解,但未完全消退。随访中。
毛囊性扁平苔藓是扁平苔藓一种亚型。 约占扁平苔藓 2%,主要发生在头皮、上肢和躯干等部位。 典型的毛囊性扁平苔藓损害为进行性瘢痕性脱发和小的毛囊性。目前因为该病的发病率低,且皮损形态各异,诊断需仔细鉴别。 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