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8岁。因“发现颈前区肿块2年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发现颈部肿块,无声嘶,无呼吸困难,无高热、盗汗,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查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右侧叶中部及左侧叶下极极低回声结节,符合占位性病变(Ca)。未做进一步治疗,现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收住入院。
查体:颈软,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双侧甲状腺轻度肿大。右侧可触及多个结节,质硬,活动度低,直径大小1.0-1.5cm不等。 辅查:2015-3-14 门诊化验检验报告:白细胞 4.7 *10^9/L ,红细胞 5.13 X10^12/L ,血红蛋白 160 g/L ,细胞比积 48.9 % ,血小板 169 X10^9/L ,淋巴细胞百分比 31.7 % ,中性细胞百分比 55.8 % 。门诊化验检验报告:凝血酶原时间 10.7 秒 ↓,国际标准化比率 0.97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1.9 秒 。生化检验报告:血糖 5.47 mmol/L 。生化检验报告:总蛋白 71 g/L ,白蛋白 47 g/L ,谷丙转氨酶 25 U/L ,谷草转氨酶 17 U/L ,线粒体谷草转氨酶 8 U/L ,碱性磷酸酶 44 U/L ,γ-谷氨酰酶 24 U/L ,总胆红素 15.4 μmol/L ,直接胆红素 5.7 μmol/L ,尿素 6.7 mmol/L ↑,肌酐 89 μmol/L ,钙 2.36 mmol/L 。 放免DPC(同位素)检验报告:游离T3 5.24 pmol/L ,游离T4 20.09 pmol/L ,促甲状腺激素 3.14 mIU/l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16.75 KIU/L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8.90 KIU/L 。 2015-3-13 CT报告:1.两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请结合临床相关检查。2.左侧梨状窝变浅,请结合临床及必要时喉镜检查。3.附见:右上颌窦囊肿可能。 2015-3-16 彩超检查报告:颈部肿块及周围淋巴结 双侧颈血管旁未见明显肿块及形态饱满淋巴结。双侧颈血管旁未见明显肿块及形态饱满淋巴结。 彩超检查报告:1.甲状腺右侧叶中部及左侧叶下极极低回声结节,符合占位性病变(Ca)。2.左侧颈部多发增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性。
患者术前诊断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患者于2015-3-18全麻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喉返神经探查+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先切除右侧甲状腺立即送冰冻,冰冻回报示"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进一步处理右侧中央区淋巴结,切除后送病理.同法处理左侧甲状腺,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后组织送冰冻,冰冻回报示"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故将左侧残余甲状腺组织及中央区淋巴结一并切除.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病人安返病房。 术后病理: 右侧甲状腺 (右甲):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小0.9*0.8*0.8cm)。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19(+)、TPO(-)、G3(+)、MC(+)。左侧甲状腺 (左甲)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小1.2*1.0*0.7cm)。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19(+)、TPO(-)、G3(+)、MC(弱+)。 术后予止血、补钙、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无恶心呕吐,发音好,呼吸无困难,无口周麻木和手抽搐症状,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术后一月门诊随访:一般情况可,无恶心呕吐,发音好,呼吸无困难,无口周麻木和手抽搐,查体:颈部切口处无红肿以及触痛,无明显肿胀,切口对皮愈合佳。 讨论: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癌较少作为独立的家族性综合征,但可作为家族性综合征或遗传性疾病的一部分,少数家族有患多灶性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的倾向,甲状腺癌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如Gardner综合征),包括结肠腺瘤性息肉合并软组织,以纤维瘤病最为多,合并纤维肉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位于染色体5q21~q22的APC基因突变所致,后者是参与细胞增殖调控的信号蛋白,在TSH刺激下,少数人可发生癌变,甲状腺癌。甲状腺内发现肿块,质地硬而固定、表面不平是各型癌的共同表现。腺体在吞咽时上下移动性小。未分化癌可在短期内出现上述症状,除肿块增长明显外,还伴有侵犯周围组织的特性。晚期可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和交感神经受压引起Horner综合征及侵犯颈丛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和局部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等表现。颈淋巴结转移在未分化癌发生较早。有的患者甲状腺肿块不明显,因发现转移灶而就医时,应想到甲状腺癌的可能。髓样癌患者应排除Ⅱ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的可能。对合并家族史和出现腹泻、颜面潮红、低血钙时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