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病史 患者,男,56岁,因“反复黏液脓血便2个月,加重1周”于2010年7月17日入我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呈糊状,排便次数最多时每日7~8次;无发热、寒颤、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头晕、黑朦。 既往史 40年前,患者曾患伤寒,经内科治疗后好转,患者无肝炎史及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血制品输注史,无血吸虫疫区及疫水接触史,无饮酒史。
查体辅查 体检 患者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淤点或瘀斑,无肝掌及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染。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分析 患者以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慢性病程,外院肠镜检查示UC,经美沙拉嗪治疗后症状曾略有好转。入我院前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血红蛋白水平偏低,CRP水平增高,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结合临床表现,考虑以下诊断。
诊断一:UC,直乙结肠型,是否为活动期待确定,可能是慢性复发型。诊断二:肛瘘术后。 诊治经过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3.4×109/L,中性粒细胞27.9%,单核细胞18.7%,淋巴细胞47.7%,血红蛋白95 g/L,血小板152×109/L; CRP<8 mg/L;血沉94 mm/h;免疫球蛋白(Ig):IgG 35.3 g/L,IgM 2.12 g/L,IgE 3290 IU/ml;补体:C3 0.47 g/L,C4 0.11 g/L;结核抗体阳性。 肝功能 前白蛋白110 mg/L,白蛋白26.7 g/L,其他指标正常。 便常规 大便黄色,糊状,隐血试验阴性。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肿瘤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自身免疫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浆抗体(ANCA)均正常。 辅助检查 肠镜检查 可能为直乙结肠型UC(稳定型,图1~2)。 治疗及转归 患者入院后的肠镜检查提示直乙结肠型UC,结合其病史,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1.0 g,qid)抗炎,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2粒, tid)修复肠道黏膜,酪酸梭菌活菌片(2片,tid)调节肠道菌群。 此后,患者的黏液脓血便症状有所好转,但因出现皮疹而停用SASP。 入院第5日,患者体温升高(最高达39.8度),无咳嗽、咳痰,无寒战、尿痛、尿频等。查体示患者口角、鼻唇沟处出现疱疹,全身淋巴结均可触及,边界清,无压痛。血培养、HIV抗体、胸片阴性。多次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考虑为病毒感染,遂给予病毒唑治疗(0.3 g,iv)。患者体温下降,但每日午后及傍晚仍有升高(<38.5度)。结核菌素试验、胸片检查等排除结核。 病毒唑连续使用5日后未获明显疗效,停用;同时积极补充维生素,症状无明显好转。 住院期间,患者CD4水平明显下降而CD8水平明显上升,提示T细胞免疫低下。再查HIV抗体,结果呈阳性,送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复查并证实。追问病史,患者为同性恋,于当日出院,赴公共卫生中心接受专业诊治。 最终诊断 艾滋病、男同性恋肠综合征。 分析与讨论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逆转录病毒,主要破坏人体免疫力,可引起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HIV,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艾滋病前期 主要表现为全身各部位≥两处的淋巴结肿大,直径>10 mm,无压痛,活检呈反应性增生,部分患者的症状持续1年后可逐渐消散。 艾滋病期 除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外,还可有头痛、癫痫等神经系统表现,甚至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病)和继发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等)。 该患者入院后持续发热、乏力,多次出现皮疹、口唇疱疹,曾认为是药物过敏反应,但持续几日后均可自行缓解。诊治过程中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右腹股沟、右颈部淋巴结活检提示反应性增生。虽然患者以“黏液脓血便”收入院,但疾病却呈全身性,包括鼻咽部组织增生、感音性耳聋,均提示可能存在另一种疾病。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减少;T细胞总数和CD4+T细胞减少,CD4/CD8<1.0;血清β微球蛋白水平升高,血清转氨酶或肾功能异常。 诊断必须有病原体检测依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连续两次检出HIV抗体,同时可经蛋白印迹或固相放免沉淀等检测结果证实;ELISA法测血清p24抗原阳性,从血浆、脑脊液等分离出HIV;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IV-RNA、HIV-前病毒DNA阳性。 但须强调的是,人体在感染HIV之后,一般需要2周时间才能逐渐产生病毒抗体,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由于不同个体对HIV免疫反应不一,“窗口期”的长短也有差异。因此,对于近期曾有高危行为者,一次实验结果阴性不能轻易排除HIV感染,应复查。 临床诊断 根据高危因素、血清学指标、CD4/CD8比例倒置、流行病学史和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病史,考虑艾滋病可能。 患者在外院被首诊为溃疡性结肠炎(UC),此次为确定诊断而入消化病房接受肠镜等检查。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后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面部疱疹和听力下降。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CD4/CD8比例倒置;进一步淋巴结活检、骨穿及骨髓活检基本排除淋巴瘤。虽入院时检查血清HIV抗体为阴性,但笔者仍高度怀疑HIV感染,再次检查后证实诊断,而其同性恋的事实进一步印证了艾滋病的诊断。 HIV感染者可有胃肠道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结肠,临床表现可有持续性或阶段性脓血便、发热、心率加快、衰弱、贫血、消瘦等症状。肠镜检查可见结肠多发性溃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类似于慢性非特异性UC的表现。从临床角度来讲,男同性恋者可有类似的临床病理表现,被称为男同性恋
HIV感染至今仍无有效疗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治疗。 抗病毒药物分为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等。若患者出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须加用螺旋霉素;如并发卡波西肉瘤,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联合化疗。 对HIV感染患者的心理疏导同样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忧郁绝望者,应由专业人员给予心理和精神治疗。 因此,各专业医务人员均要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学习,详细追问病史,并反复进行HIV抗体检查,借以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