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误诊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血液系统肿瘤2

王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诉 病史

患者男,32岁。因皮肤瘙痒1年余,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余天于2013年3月28日入院。1年前患者全身皮肤瘙痒,以上躯干显著,夜间尤甚,伴乏力,偶有胸闷心悸,入院前10余天查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而入院。既往有双侧胸腔积液病史,抗结核治疗后好转。

查体 辅查

体检: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余未见异常。查WBC 20.64×109/L,Hb 142.7 g/L.中性粒细胞6.69×109/L,嗜酸性粒细胞9.42×109/L;粪多次找寄生虫虫卵均阴性;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学、输血前检查、肝吸虫等酶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均阴性。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肺功能:轻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轻度弥散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胸部CT:左肺上叶下舌段、右肺中叶内侧段及两肺下叶后基底段见斑片、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左小腿皮损组织活检(图5):表皮、真皮及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为了解骨髓中有无过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月1日行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活跃,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未见幼稚粒细胞或原始细胞异常增生。  诊断IHES。口服泼尼松30 mg/d,症状逐渐缓解。

诊断 处理

为排除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行骨髓F/P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IP1L1/PDGFRα基因阳性,BCR/ABL(P210)、BCR/ABL(P230)均阴性。  最终确诊: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PDGFRα、PDGFRβ、FGFRI异常的髓系或淋系肿瘤。口服伊马替尼100 mg/d治疗1周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1个月后复查胸部CT及肺功能均未见异常。4个月后自行停用伊马替尼。7个月后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考虑复发,口服伊马替尼100 mg/d至今,多次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随访 讨论

在PubMed数据库以“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关键词或题名检索,2004--2014年英文文献47篇共85例患者,其中F/P融合基因检测阴性46例,未做39例,未检率45.9%。在清华同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检索,2004--2014年中文文献22篇共22例患者,其中F/P融合基因检测阴性仅8例,未做14例,未检率63.6%。在近10年的中英文文献报道中,依据目前的诊断流程,50.5%基因检测阴性的IHES得到确诊,但对未行F/P融合基因检测的患者,诊断IHES应慎重,因为部分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可能存在基因方面的异常,如基因缺失、突变或融合,因此包括F/P融合基因在内的多种基因检测对临床重新认识IHES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基因检测应列入常规检查项目,从而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改善疾病预后。 HES治疗重点在于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及控制靶器官损害。而对F/P阳性的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为首选治疗方案,推荐起始剂量为100 mg/d。对F/P阴性或未行F/P检测者,糖皮质激素仍为一线用药,起始剂量建议为0.5~1 mg·kg-1·d-1,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并维持治疗。目前伊马替尼治疗疗程尚未统一,建议动态监测F/P融合基因的表达来选择最佳剂量及维持时间。

发布于 16-08-26 06:14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