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某,女,71岁。 主诉:反复手足皮肤皲裂、瘙痒、刺痛10年,加重1月。 病史:缘患者10年前无明显下开始出现手足部皮肤皲裂,沿皮纹处出现的深浅、长短不一的裂隙,伴瘙痒、刺痛、出血,每于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无发热,无关节肿痛,无心悸,无气促,无胸痛,无咳嗽,并于1月前出现手足皮肤皲裂、瘙痒、刺痛症状加重,曾多次在广东省皮肤病防治所就诊,诊断为“手足皲裂、湿疹”,予抗过敏、止痒、抗炎、润肤等对症处理后症状一直未见好转,经病友介绍求诊于余,刻下症见:双手、足皮肤皲裂、瘙痒、刺痛,皲裂处出血,无皮疹,无红斑,无发热寒颤,无咳嗽,无恶心呕吐,胃纳差,梦多失眠,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否认“哮喘、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认有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T 36.0℃,P85次/分,R 20次/分,BP 140/78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中等体型,面容正常,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头颅无畸形,毛发分布均匀,头颅无压痛;眼睑无水肿、下垂,眼球无凸出、凹陷,各向运动充分,无震颤,结膜无苍白,球结膜无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苍白、发绀,口腔粘膜完整无破溃,伸舌居中,无震颤,咽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颈无抵抗,未触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闻及颈部血管杂音。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双侧触觉语颤对称,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未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未触及心尖搏动,各瓣膜区未触及震颤,未触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85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及附加音。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脾及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腹部血管杂音。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双侧巴氏征(-)。舌胖大淡红,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见舌象图片),脉细涩,双关沉弱。 专科检查:双侧手、足部皮肤皲裂,沿皮纹处出现的深浅、长短不一的裂隙,可见淡红色液体渗出(见治疗前图片)。全身皮肤无黄染、苍白、发绀,无皮疹及皮下出血,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辅查:血常规、风湿三项、免疫六项未见异常。
诊断:西医诊断:1. 手足皲裂;2.湿疹。 中医诊断:皲裂症:脾虚血少生风证。 治疗:治法:健脾养血、祛风润燥。采用口服中药结合中药外洗治疗。口服中药处方:桂枝10g,白芍20g,大枣30g,炙甘草7g,麦芽糖30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30g,党参15g,黄精15g,土茯苓30g,地肤子10g,生姜三片,8剂,水煎服,每天一剂。外洗中药处方:当归尾30g,苦参30g,苍术30g,地肤子25g,白鲜皮30g,蛇床子30g,川椒12g,黄精30g,薏米50g,川芎15g,防风15g,4剂,水煎外洗,隔天1剂。嘱其切勿接触肥皂、洗洁精等化学清洁用品。
随访:患者8天后复诊诉10年顽疾明显好转,手足皮肤皲裂开始愈合,皲裂处瘙痒、刺痛、出血症状明显缓解(见治疗后图片),效不更方,遂再疏上方继续巩固治疗2周,随访1年未见复发。 讨论: 手足皲裂,又名皲裂症,是指手、足部皮肤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干燥和线状裂隙的一种疾病。本病是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老年人及妇女。皲裂症的发生与表皮增厚、干燥、外界刺激以及局部活动有关。手足掌部皮肤无皮脂腺,角质层较厚,并在反复活动中发生保护性增厚,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皲裂。但到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汗腺分泌减少,又缺乏皮脂滋润,再加上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的刺激和摩擦,使掌皮较厚的皮肤变干变脆,失去弹性,当局部活动或牵拉力较大时,即可将其拉破而产生皲裂。本病顽固缠绵难愈,一旦开裂形成,治疗困难。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1.保持手足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冬季外出时使用油脂保护,并加强保暖;2.如合并足癣、湿疹、鱼鳞病等,应同时进行治疗;3.外用1%尿囊素乳膏,可去除角质、刺激上皮增生,减轻或解除疼痛;4.外用愈裂贴膏、甘油搽剂、15%尿素软膏等药。然而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本例患者舌胖大淡红,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涩,双关沉弱,中医辨证为脾虚血少生风证,中医认为,脾虚则气血化源不足,脾主四肢,血虚不能荣养四肢末端皮肤,故见手足皮肤皲裂、瘙痒、刺痛、出血。治疗上以健脾养血、祛风润燥为大法,因病情复杂、病程缠绵,固使用内、外治法结合治疗以增强疗效。本人在多年临证中发现中医治疗皮肤病结合使用外洗或外敷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用之。